今年4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对外援助政策、资金、方式、分布、管理以及援外国际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对图2解读最准确的是
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 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 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
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1954年4月15日,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历时三个月的鞍钢技术革新展览会在北京举行。展览会展示了鞍钢技术革新和基本建设的成就,会上劳模张明山、王崇伦等7人还建议在全国开展技术革新运动,各地纷纷赴京参观学习,由此推动了全国性生产热潮。这表明当时我国( )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学习苏联经验开展技术革新运动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工业化建设激发劳动者生产热情
历史学家陈垣在1943年写道:" 至于史学,此间(指北平)风气亦变。从前专重考证,服膺嘉定钱氏;事变(指卢沟桥事变)后颇趋重实用,推尊昆山顾氏;近又进一步,颇提倡有意义之史学。"这些变化体现出( )
西学东渐的影响
学界对考据之学的排斥
学者的时代担当
政府对学术方向的引导
1933年8月,毛泽东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央苏区各地" 忽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 没有把经济建设这个任务宣传到广大群众中去"。他强调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要在苏区"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 巩固金融,发展贸易"。此时强调经济工作意在( )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推动工作重心转移
为军事斗争做准备
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