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某市城乡恩格尔系数虽然逐渐减少,但该市的社会贫富差距仍然超过警戒线,呈扩大趋势,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高度不平等”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的“金字塔”型收入分配结构。材料二: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2010年,我国有多个省市调高最低工资标准,部分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在20%以上,这牵动了社会敏感的利益链条。(1)材料一中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2)针对材料一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3)结合材料二,简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意义
有人认为,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必然会带来贫富差距,导致两极分化。这种观点对吗?请简要评析。
根据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结果,我国前几年在人均的全部收入中,劳动收入占73.8%(其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收入占86.36%),同时股息、红利等财产收入、国家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形式的转移性收入和其他收入由过去的19.4%上升为26.2%。(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的什么经济制度?(2)在这一制度中应坚持什么原则?这一原则是怎样达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的?
多年来,河北衡水市明确了衡水湖的保护和开发,始终坚持全面规划、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目前,衡水市已经形成“保护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的发展思路,工作重点都放在了保护和恢复方面。据说,衡水湖开发规划很快就会被有关部门批准,届时100多亿元将会投资在这片美丽的水域。衡水湖开发能否避免重蹈其他景区野蛮开发的覆辙?能否严格按照规划的要求进行开发?能否真正做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可持续开发利用?不少人担心:衡水湖明天会是什么样?(1)衡水市“保护为了开发利用,开发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的发展思路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2)请运用哲学常识,为衡水湖的开发利用出谋献策。
2004年11月,在陕西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指出:距离2010年只有6年的时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为了实现中国政府的承诺,必须与贫困进行最后的斗争。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解决目前的贫困问题难度更大,任务异常艰巨,不可有任何的松懈和麻痹。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以实施整村推进计划为切入点,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培训为切入点,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努力调整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逐步培育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有理由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与贫困进行的斗争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原理?请简要分析。
我国的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实施远距离跨流域调水是中国为解决缺水地区“燃眉之急”的一大举措,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远程跨流域调水最频繁的地区。国际上通常认为,一条河调水不要超过20%,用水不要超过40%,否则会直接导致河流丧失自我净化能力,最终导致水资源的根本枯竭。运用哲学常识说明国际上关于调水极限的观点给我们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