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 对于现代化这种 “舶来品” 的抗拒是难免的, 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 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 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问题:(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日的现代化道路各符合材料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加以阐述。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1)比较上面两幅示意图,指出唐朝和宋朝两个时期国内外贸易路线图的主要区别。(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学派,其中主要包括西方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马克思主义者和许多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把1839~1842年的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以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80年为近代,以“五四”运动开始以后的历史为现代,……这是最近十年来的事,也是学习苏联科学地区分近代和现代历史的结果。如果说以社会的质变作为近代和现代史的分界线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近代史的下限,就不应是“五四”运动,而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陈旭麓《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1959年11月)请回答:(1) 材料一中的“学派”将鸦片战争看做近代中国的起点,可以使用哪些证据?(2)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年限问题,材料二提出哪几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说明理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同样重要的是,一个自由国家的思想传统应当促使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恪守宪法,以免在行使权限时侵犯其他部门。否则,会导致某一部门大权独揽。这样,不管政府的形式如何,都会形成真正的独裁……——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材料三:1945年7月,黄炎培在延安谈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对此,毛泽东表示:“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全体人民”的含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的局限性。(2)为避免“形成真正的独裁”,美国采取了哪些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分封形势图》 材料二 《秦朝疆域图》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造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作用。(2)据材料二指出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3)从政治角度阐述“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在土地问题上,孙先生主张“耕者有其田”。……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指出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有何特点。(2)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据材料二说明《论联合政府》与新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社会发展的宗旨。指出其变化之处,分析其不变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