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在共和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哲学派别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什么?它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2)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必要性。
始于春秋时期的清明节至今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了,扫墓是最早的清明祭拜的形式,这种中国特有的习俗随着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而逐渐演变。近年来,修坟茔、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的祭扫形式逐渐被新的祭奠方式所取代,植树、送花、网上留言、缅怀先烈等文明和科学的祭拜方式渐成时尚,共青团中央也发起了“清明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民族魂”活动,绿色、文明、感恩的清明节让逝者安息,于生者有益。(1)清明祭奠方式及其演变体现了什么道理?(2)根据清明祭奠方式的演变,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3)试从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继承性角度说明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的理由。
2012年3月5日是第50个“学雷锋纪念日”,也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学习”49周年。全国各地掀起学雷锋热潮,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但有人认为,在新中国建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雷锋只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言下之意,似乎雷锋精神只是一个过时的道德标杆。然而现实之中,那些“感动中国”的人们,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们,孔繁森、牛玉儒、任长霞、王伯祥、郭明义等改革开放时代涌现的模范人物,他们虽不是“雷锋”,但谁能否认他们是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阐释者。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有人却说雷锋精神过时了”的认识。
文化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思维习惯、精神感悟,涉及人们的历史认知、观念认同、理想追求。文化建设与生活息息相关,文化建设离不开实践。文化建设与盖大楼、修高速公路不一样。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化经典名篇、文化大家大师,都是在人类文化长期积淀和接力推进中问世和诞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出现的,文化建设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信心,又要看到其复杂性和各种困难。结合材料,运用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文化建设?
2011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胜利召开。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及其他报告、决定。运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最近几年,“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支出”等问题非常受关注。广州市财政局网站率先公布了2009年广州市本级部门预算。2010年6月16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高强指出: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今后要进一步细化预算科目、增强预算的透明度,还要创造条件,逐步公开政府决算,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加自觉地坚持依法行政,使以上措施成为政府接受群众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1)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行政的重要意义。(2)如何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