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5年,法国与英国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地位的失败,标志着伦敦对巴黎的胜利,标志着伦敦将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而巴黎则不再可能。也许是从1789年大革命的爆发到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这26年的动荡折腾了法国。此后法国就再也未能重现其往日作为“超级”大国的辉煌,她已经沦为二流强国。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以史为鉴知兴替。120年后的甲午年,习近平在公开场合讲话中,两提“甲午”,习近平说:“今年是甲午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甲午年的建设成就的是( )
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下列形势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民初著名政论家黄远庸曾写道:“由今思之,革命者,亦即罢学风潮之放大影片而已。综自革命后种种政界现象,凡系革命派所主持者,无一不与取缔风潮相似。革命之后,不从政治轨道为和平进行,乃一切以罢学式的革命之精神行之,至于一败涂地,而受此后种种恶果。”材料反映了( )
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辗驳诘,临事而问兵规。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引自陈旭麓《近代中国新陈代谢》)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