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14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法。最早论到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当为《世说新语》,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篇云:“六言七言,杂出《诗》、《骚》。”明人胡应麟《诗薮》把《南风》、《击壤》等传说中的上古歌谣以及战国时的《易水》、《越人》歌当作七言诗之始,同时他又认为楚辞《九歌》最有代表性。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一“七言之始”条亦曰:“余考七言之兴,自汉以前,固多有之。宋玉《神女赋》:‘罗纨绮缋盛文章,极服妙彩照万方。’此皆七言之祖。”由此看来,古代学者虽然有人论及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但都是零散的只言片语,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世说新语》与《日知录》里面所指的七言,都是不包括中间有“兮”字的句子,只有胡应麟才把《九歌》体里面的七字句当作七言诗来看待。这说明,古代学者认可七言源于楚辞的人并不多。只是现当代学者中,持此论者才逐渐增多且影响日盛。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罗根泽,他在《七言诗起源及其成熟》一文中,首先指出了楚辞体蜕化而成七言诗的观点,并指出了两种蜕化的方式。第一种情况如《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工祝招君,背先行些。”去掉两句中的“些”字合成一句,就变成了“魂兮归来入修门,工祝招君背先行。”第二种情况如《九辩》:“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省掉中间的虚词,就变成了“悲忧穷戚独处廓,有美一人心不怿。”由此罗根泽又说:“就此上例证视之,由骚体诗变为七言诗,不费吹灰之力,摇身一变而可成……由骚体变成七言,是异,是蜕化,所以必在骚体诗全盛期以后。”持同样观点的还有萧涤非诸人。可以说,经过以上诸家学人的论证,七言诗源于楚辞说,逐渐成为在这一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之一。
但余冠英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首先对七言诗由楚辞蜕变说提出质疑,认为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其中只有《山鬼》、《国殇》与之相近,但是去掉“兮”字之后,只能变成两个三言,而无法念成七言的“□□-□□-□□□”节奏。他同时指出,楚辞体在汉代用于庙堂文学,“是早已受人尊敬的了,假如七言诗是从楚辞系蜕化出来的,那么七言在唐以前被歧视的缘故,便不可解释了”。同时,余先生还从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找出了大量的七言谣谚、字书、镜铭中的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如荀子的《成相篇》。他说:“就现存的谣谚来看,西汉时七言还很少,在成帝以前只能确信有七言的谚语,而七言的歌谣有无尚难断言。不过从谣谚以外的材料观察,武帝时七言在歌谣中必已甚普遍,完全七言的歌谣在这时必已流行”。他因此提出了两点最主要的证据:第一是西汉时的两本字书、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和史游的《急就章》,里面用了大量的七言句,是口诀式文体。编口诀的目的是便于让人记诵,所采用的必是“街陌谣讴”中流行的形式。第二是《汉书·东方朔传》里载有一首东方朔的射覆,是四句七言韵语,这也一定不是他的首创之格,而是当时“街陌”流行之体,由此才能脱口而出并能逗笑取乐。最终他认为:“事实上七言诗体的来源是民间歌谣。七言是从歌谣直接升到文人笔下而成为诗体的,所以七言诗体制上的一切特点都可在七言歌谣里找到根源。所以,血统上和七言诗比较相近的上古诗歌,是《成相辞》而非《楚辞》。”“七言诗的渊源只有一个,就是谣谚。”余冠英的观点也得到许多人的响应,如褚斌杰。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21期,有删改)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七言诗源于《楚辞》这种学术观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世说新语》,后世诸多学者对这一观点不断加以丰富。
B.古代学者对七言诗与《楚辞》的关系的论述较为零散,而且各家对七言诗的认识也不同,因而长期得不到古代学者的广泛认可。
C.余冠英等认为早在先秦两汉时,七言句式就已经与《楚辞》句式并存,因而七言句式并不是从《楚辞》中转化而来。
D.余冠英等认为,七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在先秦两汉中广泛存在于谣谚、字书、镜铭及文人的创作中。

余冠英认为七言并非源于楚辞,下列选项中不是直接依据的一项是(   )

A.楚辞的基本句法与七言诗不同。
B.七言在唐以前文学中社会地位低。
C.先秦两汉文献典籍中存在大量七言句和采用民歌体的文人之作。
D.司马相如、史游的字书及《汉书·东方朔传》中有很多的七言句。

在文章的第一段,罗根泽认为楚辞演变为七言,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试根据文中举例加以概括。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关于七言诗起源问题,古今有多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