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曾对某次战役作了这样的描述:“从晋西高山,到东海海岸,从黄河畔到长城边,都成了战场……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这个战役是指中国的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