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共5分)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①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②“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李斯列传》)①近人犬,数惊恐之。②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建兴①元年,封亮②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 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示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三年 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 北驻汉中。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绝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③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取材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注释:①建兴:蜀汉后主刘禅的年号,建兴元年为公元223年。②亮:诸葛亮(181— —234),字孔明。刘备死后,继续辅佐后主刘禅治理蜀国,并大力伐魏,以图统一。③ 木牛:与下文的“流马”都是古代运输工具,为诸葛亮所创。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诸葛亮才智过人、多谋善断的一组是 ( ) ①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 ②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 ③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④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 ⑤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 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2,4,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共12分,每小题3分)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直,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选自《宋史》)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 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④⑤⑥ D.①②③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O分)(1)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3分)(2)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3分)(3)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方山子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①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③,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④见之欤?注释:①折节:改变志节、行为。②谪居于黄:苏轼于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③方山冠:汉代乐舞者所戴之帽;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④傥:通“倘”,倘或、或许。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缇骑按剑而前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游西山,鹊起于前 方山子傥见之欤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下列对原文的表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①,惧志行之无闻。谅才韪②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天道微哉,吁嗟③阔兮;人理显然,相倾夺兮。好生恶死,才④之鄙也;好贵夷贱,哲⑤之乱也。炤炤⑥洞达,胸中豁也;昏昏罔觉,内生毒也。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⑦!逆顺还周⑧,乍没乍起。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注:①复礼:合于礼的要求。②谅:信。才韪:才质美好。韪(wěi,伟):善。③吁(xū)嗟(juē):感叹词。④才:品质。⑤哲:哲人,明智的人。⑥炤(zhāo)炤:同“昭昭”,明白。⑦否(pǐ):运气坏。⑧还周:循环。还,通“环”。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恒克己而复礼 克,约束。B.信美恶之难分 信,相信。C.好贵夷贱,哲之乱也 夷,轻视。D.没世无闻,古人惟耻 闻,闻名。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惧志行之无闻 ②非有剖符丹书之功B.①人理显然,相倾夺兮 ②素所自树立使然也C.①徒有能而不陈 ②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D.①炤炤洞达,胸中豁也 ②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司马迁“悲”的内容的一组是( )①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②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之无闻③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④使公于公者彼我同兮,私于私者自相悲兮⑤人理显然,相倾夺兮⑥我之心矣,哲已能忖;我之言矣,哲已能选A.①③⑤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4.下列陈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赋的抒情叙事都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内容看,应该是司马迁受刑之后的作品。B.这篇赋既包含着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感慨,又流露出作者特有的衷曲,传达出作者的爱国之志、磊落胸怀和内心渴望。C.全文围绕“悲”字展开,最后以“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悲叹结束,表达出作者对社会无能为力,决定退隐山林的消沉情绪。D.本文虽然是一篇短赋,但却写得颇具特色,在大量的反复铺陈和排比对偶中,显示出句式的规整与有节奏的变化。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没世无闻,古人惟耻。朝闻夕死,孰云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