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连遭强震海啸自然灾害。“预测”是地震科学的最高境界。人们现在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通常情况下,预测的时间段要跨越10年至30年左右。这说明①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 ②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③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客观规律的掌握 ④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条锁链,最脆弱的一环决定其强度;一只木桶,最短的一片决定其容量;一个人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其发展。”这段话主要是强调
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按今天的常识,应为“物先虫生,而后腐也”。譬如一块肉,先有微生物入侵,使这块肉腐烂,而后生蛆虫。古人不知道微观世界还有虫,也就无从知道肉腐烂的道理,只看到肉腐烂以后生出蛆虫。从哲学上看,“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这启示我们
近百年来,人类关于储存介质的发明,经历了从录音带到软盘、光盘、U盘等的过程。随着科技进步,存储能力更强的介质还将不断出现。这说明
医学研究表明,长期让闹钟来叫醒处于深度睡眠的人,会导致人的记忆认知功能减退,还会增加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这说明
从畏惧自然到征服自然,进而认识到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千百年来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告诉我们 ①人对自然的认识在曲折中逐步深化 ②人与自然的矛盾有个逐步展开的过程③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对立后统一 ④人类终究无法把握无限的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