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近期以来,借助迅捷的大众传媒,我们目睹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大连海上原油泄漏,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吉林化工原料桶冲入松花江,多个城市遭遇洪水袭击……
联系到此前国内三聚氰胺事件和美国墨西哥湾漏油事件,使人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者乌尔里希·贝克的一段话:原本无害的东西突然间怎么就有危险了,如酒、茶、面条等等。肥料变成长期毒药,造成普遍的后果。过去一度被大肆夸赞的财富来源(核子、化学、基因科技等等)一变而为不可见的危险来源。
正如贝克在其名著《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揭示的,在后工业化时代,人类正步入“风险社会”。与传统的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不同的是,今天的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人类自身,所谓“人造风险”或“文明的风险”,它是人类发展、特别是科技进步造成的。
换言之,如果说传统风险是源于“无知”,那么现代风险则更多地来自于知识和分工。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度的自由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高度的脆弱与风险。越是发达的科技,内部组成的密集度和复杂性就越高;越是细密的分工,相互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就越高;越大规模的城市,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就越高,而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当然,更不用说化学武器和“原子弹逻辑”之类的悖论了。
作为“风险”的对立面,安全是人类的首要诉求和基本价值。对公共安全的维护,是政府的基本责任。而面对 “风险社会”中种种非传统风险,政府需要从行政理念到管理手段上的一系列转变。
与传统风险不同,人造风险则具有突发性、隐蔽性和不稳定性,仅仅以一种“水来土掩”的方式已难应对。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以往的安全主义文化,以及面对风险时的鸵鸟政策,而代之以风险文化。在日常的管理中,注意防患于未然,树立“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的理念;在风险来临时,培养“条件反射”般的应急能力,并借助公开透明实现社会动员,最大程度降低损失。近日发生山西煤矿爆炸案、南京废弃塑料厂爆炸,前者是非法藏匿炸药所致,后者则被通报施工安全管理存在漏洞,这些都不能不说与政府风险文化的缺失有关。
现实中,我们经常能碰到这样的情况,公共事件发生后,人们向一个个机构求助问责,但得到的往往是“请向有关部门咨询”、“这与我们无关”等回复;甚至在情况危急的时刻,还有人在进行着归谁负责、向谁请示的“淡定”商讨。这种“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现象,往往会扩大和恶化风险。因此,面对风险,除了严格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还应该认真检讨风险决策机制,看看分工是否够明确、配合是否无缝隙、权责是否相一致。
在某种意义上,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就像亨廷顿所言,“现代化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农业与工业的更迭、压缩式的跨越发展,使转型期中国比发达国家面临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但“风险也是一个致力于变化的社会的推动力”,在风险频发的今天,如何进一步思索对公共危机的管理,如何走出“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怪圈,如何培育全社会的“风险文化”,这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解之题,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方面。 (选自2010年8月5日《人民日报》)
下列关于“文明风险”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明风险”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它是人类自身带来的,因而又叫“人造风险”。 |
B.人类发展、科技进步必然造成“文明风险”。 |
C.“文明风险”不是源于无知,它更多地来自于人类的知识和分工。 |
D.“文明风险”与“传统风险”分别产生于后工业时代和之前,它们是人类历史时期两种不同的风险。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风险”比“传统风险”更具隐蔽性、不稳定性和突发性。要求政府以“风险文化”来应对。 |
B.风险是与现代化伴生的一种代价,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要树立安全意识,政府部门在日常管理中要防患于未然。 |
C.转型时期的中国会面临比发达国家更加多元复杂的风险,目前存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的情况也属正常。 |
D.文章由目前大众传媒所披露的一些事件引起思考,指出了“文明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指明政府部门应如何转变行政理念和管理手段来应对“文明风险”。 |
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学者贝克的一段话,为的是提醒人们要注意目前的一些名牌食品存在着“文明风险”。 |
B.文章说,城市规模越大,对它安全布局的合理性要求就越高,一旦其中某个部位或环节出了问题,就会造成想象不到的风险,因此作者不主张扩建城市。 |
C.“人造风险”是人类自身制造的,越科技的东西风险就越大,作者认为目前提倡“低碳生活”就是这种安全意识的觉悟。 |
D.目前有些政府部门职责不明,疏于管理,扩大和恶化了许多公共安全事件,作者强调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培养全社会的“风险文化”是现代化建设中减少和避免“人造风险”的必要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