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作文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句子次序已经打乱,请按正确的顺序进行调整,使上下文连贯完整。意境与意象一样,是我国抒情文学创作中总结出的审美范畴,也是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因而具有共同的审美特征。 , , 。 。 , , 。透过载体,所抒发的是情感,是心灵——作品发言人(如游子、思妇等)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①在意象和意境中,当然要描绘大量的景象、物象、事象乃至于人物形象②当然,在这种主客观的统一关系中,也有侧重,即矛盾的主导方面是主观,是主体的心灵③或者干脆就是由心灵幻化出来的④因而都是主客观的统一:情与景、心与物、意与象、意与境的统一⑤这就是,它们都是作家根据抒情传意的需要而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⑥而是在为“情思”寻找和创造合适的载体⑦但这些都不是作家着意表现的中心,作家的目的不是为它们本身留影造像调整后的顺序为(只写序号)
请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0字)近日,王刚主持的收藏类电视节目《天下收藏》“砸”出风波。按照节目规定,主持人王刚拥有一把享有特权的紫金锤,如果现场专家鉴定持宝人的瓷器为假,在双方签署协议后,王刚会挥锤将“赝品”砸碎。最近,首都博物馆与《天下收藏》节目组联合举办了“‘假’如这样——真‘假’藏品对比展”,被砸掉的30余件“赝品”中的“精品碎片”与首博的馆藏珍品同场展出。不料,在反复观看展览后,收藏家姚政称被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文物鉴定专家宁玉新的观点更尖锐,他认为这里的“赝品”90%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面对“砸错了”的指责,节目组却咬定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均经3至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摘自2012年8月22日《文汇报》)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问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注】①挟:倚仗。(1)简要概括孔子和孟子的“交友观”的共同点。(2)孔子和孟子“交友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莫斯科的天空〔前苏联〕格·古里亚这是战后莫斯科的一个建设工地。我们的下面是铁和混凝土。我们的上面是混凝土和铁。机器在隆隆作响,电焊的火花向四面喷射。起重机忽上忽下不停地转动着,递给建筑工人洋灰、砖头、铁。我们正站在乘客电梯上。“你们得等一下,”一个姑娘说道,“这个时候人们不常利用电梯,所以你们需要稍微等候一下。”姑娘解释说。电梯上很洁净,一切都擦得亮光光的。可是这种洁净并不是很容易就做到的:四周的洋灰尘土飞扬着,使得她不得不经常加以清除。这个姑娘名字叫娜达莎·库兹涅佐娃,她坐在小长凳上。她从电梯角落的架板上取下了一本书。“娜达莎!”姑娘探询地瞧着我们,一对蓝眼睛似乎有倦意了。头上包着深色的头巾。头巾下面露出一绺黑发,头巾上也有洋灰点子。她才十七岁。“你在这里工作很久了吗?”我们很想知道,她为什么乐意参加工作,而不去念书。她说:“我父亲在这次战争中在波罗的海牺牲了……我母亲在机关工作……她除了我还有两个孩子……”“你这是一本什么书?”“这是一本代数。”娜达莎把铁门砰然一声关上,我们就向上升了。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层……她答应把我们送到大学大厦的圆顶下面:“从那里可以看见整个莫斯科,了如指掌。”电梯把我们升得越来越高……我们又谈起了娜达莎的那本书。“你在准备功课是不是?”娜达莎转过头来瞧着我们说:“准备进这个正在建筑中的大学。我现在就在工地上的十年制学校里就读……瞧,已经到了。”我们走上了平台,平台上堆满了钢架、生铁管、发出松脂气味的松木板……压缩机把空气压入管子时发出沉重的响声。上面滴着水点——人们在大学的圆顶上装混凝土。娜达莎从她的电梯里跑出来。她在打电话:“丹娘吗?是你吗?你好呀,亲爱的。咱们的第一课是什么?你知道吗?……果然不出我预料……那么,好吧,我不会迟到的……”娜达莎放下话筒,向电梯跑去。从这里,从大厦圆顶底下远望,可以看见整个莫斯科。列宁山位于莫斯科的最高处。一座正在建筑中的大学大厦在列宁山上耸立着。一朵朵的乌云在阴暗的天气中从我们站立的窗口飘过……在我们的上面,正准备着钢尖顶的根基;在我们的左下方和右下方正在建立巨大塑像的根基,再向下是塔楼,塔楼上将装置一座九米高的大钟。中午的雾气笼罩着莫斯科,使你什么也看不清楚。我们遥望克里姆林宫的塔楼,离塔楼不远的地方,在斯摩棱斯克广场上,在高节尔尼却斯克河岸街上,在红场大门旁边,耸立着一些好像有了生命一样的巍峨的白石大厦。一个钟头以后,我们又乘电梯下去。“娜达莎,你有什么话要转给丹娘吗?”娜达莎笑了。“问候她一声。”她说。“我们到哪里去找她呢?”“你们不是要经过入口处的外室吗?”娜达莎解释说,“你们在那里就会看见她的。她在研磨大理石。”大学总外厅将来要用美丽的大理石完全装饰起来。工人们在精心地研磨每一方石块。我们要寻找丹娘。在柱子后面的那一个可能就是她……可是那里有两个姑娘。哪一个是丹娘呢?我们走到离我们较近的那一个姑娘面前。“请问你是不是叫丹娘?”“不,我的名字一直是叫季娜。”“我们想找到准备升大学的那个丹娘。”季娜嗤嗤地笑了。她的前额上有汗珠,鼻子上有雀斑。“这里准备升大学的人可多啦。喔,我好像认识她。”季娜便问她的女伴,手指着前面也有一个姑娘在工作的地方:“她是不是叫丹娘?”外室里人很多,很嘈杂。这里正忙着加工工作。裱糊顶棚,墙檐,用砖头铺砌墙壁,研磨大理石,焊铁,搅拌混凝土……这位姑娘为了盖过嘈杂的声音,又大声重复说:“她是不是叫丹娘?”那姑娘否定地摇摇头。“好吧,不麻烦你了,季娜。请告诉我们,你们今天第一课是什么?”“文学。”季娜答道,“怎么?”“这样看来,你是不认识丹娘的。她的第一课是代数……”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E.小说结尾通过对话告知读者季娜今天第一课是文学不是代数,旨在说明战后苏联青年学习热情极高,既有学理科的,也有学文科的。娜达莎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做简要分析。小说以“莫斯科的天空”为题,有哪些意义?请作简要分析。这篇小说对于当代中国有怎样的现实意义?试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