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九月(公元676年),壬申,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二人除名,流岭南。后数日,擢仁杰为侍御史。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相谓曰:“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
春(公元679年),正月,己酉,上幸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作宿羽、高山、上阳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临洛水,为长廊亘一里。宫成,上徙御之。侍御史狄仁杰劾奏弘机导上为奢泰,弘机坐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诫!”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
(公元688年)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道过宁州,宁州父老迎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邪?”相携哭于德政碑下,设斋三日而后行。
(选自《资治通鉴》)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 使:出使 |
B.恐乖陛下仁恤之旨 乖:违背 |
C.本立竟得罪 竟:竟然 |
D.韦弘机作宿羽等宫作:修建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
B.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
C.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
D.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要处死误砍昭陵的将官,狄仁杰坚决请求不杀,高宗变了脸色,命令狄仁杰退出去。几天后,狄仁杰委婉劝谏,高宗怒气消解,权善才、范怀义得以被除去名籍,流放岭南。 |
B.长史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看到狄仁杰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后,都觉得自己应当感到羞愧,于是两人和睦相处。 |
C.左司郎中王本立依恃皇帝恩典,当权用事,朝中士臣都害怕他。狄仁杰奏报他作奸犯科的事,请求把他交付执法官吏处理,高宗答应了狄仁杰,王本立被判罪,从此朝廷士臣都不敢为非作歹了。 |
D.狄仁杰查知因为越王李贞而犯罪的六七百家、被官府充当奴婢的五千人都是无罪而被牵累的后,秘密奏报太后。太后听了狄仁杰的奏报,就特别原谅了这些人,全部流放到丰州。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
(2)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