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六祖惠能禅师
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国家图书馆广场,矗立着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东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惠能(638年-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惠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陈寅恪称赞六祖:“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惠能父亲名卢行瑫,早逝,母李氏。惠能自幼以卖柴为生。一次,惠能卖柴回家路上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便萌生学佛之念。他去黄梅山拜谒五祖弘忍。其时弘忍年事已高,急于传付衣法,遂命弟子作偈以呈,以检验他们的修炼水平。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未传衣法。惠能听后亦诵一偈,请人代劳题于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后,招惠能登堂入室为其宣讲《金刚经》,并传衣钵,定为传人。并命南归。
惠能归岭南后,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正月初八到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在该寺内讲《涅盘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争论不休。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印宗闻之竦然若惊,知惠能得黄梅弘忍真传。
惠能到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传法长达37年之久。他弘扬禅宗,主张“顿悟”,人称“南宗”。当时,六祖惠能的同门师兄神秀,主张“渐悟”,在华北势力颇盛,号称“北宗”。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和唐中宗遣内侍薛简往曹溪召惠能入京。惠能以久处山林,年迈风疾,辞却不去。薛简恳请说法,将记录带回报命。
延和元年(712年)惠能回至新州,命门人建报恩塔。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圆寂于新州国恩寺,世寿七十六,唐宪宗谥号大鉴禅师。惠能圆寂后,其真身不坏,被运回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其门人裹综涂漆,保持其生前形像。其肉身像至今还保存在南华寺,供奉在灵照塔中。
惠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认为觉性本有,烦恼本无。直接契证觉性,便是顿悟。他说自心既不攀缘善恶,也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因此,他并不以静坐敛心才算是禅,就是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动作云谓里,也可体会禅的境界。
惠能又曰“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即虽有见闻觉知,而心常空寂之意。“自心归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皈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皈依。”
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达摩的三传弟子道信开始兼以《金刚》等经为典据,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了《楞伽经》,其目的在于摆脱名相烦琐的思想束缚,而单刀直入求得开悟。
下列关于六祖惠能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祖惠能的祖籍在河北燕山,父亲做官被贬岭南新州为平民后,他出生在岭南新州。 |
B.六祖惠能从小受《金刚经》影响,立志向佛,在黄梅山拜谒了五祖弘忍,得弘忍真传。 |
C.六祖在岭南曹溪传法30多年,影响深远,他弘扬的禅宗,被人称为“南宗”,与神秀的“北宗”齐名。 |
D.六祖惠能传扬的禅宗,受到了唐王朝的重视,唐宪宗还因他而出家,法名大鉴禅师。 |
在五祖弘忍命弟子作偈时,对神秀和惠能的偈子的不同之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秀主张凝心向佛,时时用佛法告诫自己,不让世俗的尘埃玷污了自己的心灵。 |
B.惠能认为佛家是帮助人从佛理根本上认识佛法的,人的身心和佛法最终都是来自空寂。 |
C.神秀偈子的主旨在于念佛的人心中还有一个“我”,惠能偈子的主旨是信佛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佛。 |
D.神秀和惠能都提到的“尘埃”,是佛家指称的尘世间的一切烦恼和污浊。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能禅法以定慧为本。他主张从静坐敛心中来认识佛理,体味佛法博大精深。 |
B.惠能解释风吹幡动为“仁者心动”,就是采用“单刀直入”方法从自己的本心来认识自己以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从而达到契合佛法的境界。 |
C.惠能提出的“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不仅对佛教徒修炼自身有好处,对一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创建和谐的社会关系也是大有益处的。 |
D.文章结尾处用惠能禅法以文句简单的《金刚经》义代替《楞伽经》,在弘扬佛法时一扫过去僧徒繁琐章句之学,与文章开头引用的陈寅恪对惠能的论述相呼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