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甲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乙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该争强好胜,应该与世无争,只有这样,才能与别人和谐相处。孔子的观点不符合现代社会崇尚竞争的潮流。(甲)文中哪句话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甲)请简要分析孔子的富贵观。(乙)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才⑴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⑵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⑶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⑷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⑸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⑹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⑺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⑻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⑼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⑽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⑾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⑿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⒀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⒁
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1)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历史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阅读第⑹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1)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空格内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文中第(4)自然段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什么会迷路?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用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下列有关“人为什么会迷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义并不相同。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冯骥才 ⑴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⑵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⑶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摧。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⑷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岁月感就是时间感。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⑸于是一种美出现。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⑹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这时,使我惊讶的是,它竟像是两尊佛像。与敦煌和云岗中那些北魏与西魏的佛像酷似!如果我们将两个佛头安装上去,也会十分和谐的!于是,它叫我神驰万里,一下子感到世纪前丝绸之路上那段早已逝去的令人神往的历史——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人在犍陀罗为原本没有偶像崇拜的印度人雕刻佛像,再到佛教东渐与中国化的历史——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⑺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由此,我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⑻我便到处去寻访古老的文化的石头,从那一片片石头的遗址中找到时光隧道的入口,钻进去。 ⑼然而,我发现希腊到处全是这种石头。从德尔菲的太阳神庙到苏纽的海神庙,从埃皮达洛夫洛斯的露天剧场到迈锡尼的损毁的城堡,它们简直全是巨大的石头的世界。可是这些石头早已经老了。它们残缺和发黑,成片地散布在宽展的山坡或起伏的丘陵上。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⑽尽管无情的历史遗弃它,有心的希腊人却无比珍惜它。他们保护这些遗址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十分奇特,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一棵石柱在一千年前倒在哪里,今天绝不去把它扶立起来,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尊重历史就是不更改历史。当然他们又不是对这些先人的创造不理不管。常常会有一些“文物医生”拿着针管来,为一些正在开裂的石头注射加固剂,或者定期清洗现代工业造成的酸雨给这些石头带来的污迹。他们做得小心翼翼,好像这些石头在他们手中依然是活着的需要呵护的生命。 ⑾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⑿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这座三千多年前用巨石砌成的城堡,如今已是坍塌在山野上的一片废墟,被时光磨砺得分外粗糙的巨大的石块与齐腰的荒草混在一起。然而,正是这种历史的原生态,才确切地保留着它最后毁灭于战火时惊人的景象。 ⒀今天,入夜后如果我们在遗址点上篝火,我们的想象还会进入那场以情杀为背景的毁灭性的内战中去。于是我想,如果把迈锡尼交给我们——我们是不是要把迈锡尼散乱的石头好好“整顿”一番,摆放得整整齐齐;再将倾毁的城墙重新砌起来;甚至突发奇想,像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一样,把迈锡尼复原一新。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⒁
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 历史的表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来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第(11)自然段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阅读第⑹到(13)自然段,说说作者发现了哪些非同寻常的细节?感受到了哪些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第(13)自然段设想了“我们”保护迈锡尼遗址的做法,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在第(14)自然段空格内填写一句话,要求与上下文衔接,能概括启示,不超过20字。
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用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下列有关“人为什么会迷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魂兮归来 陈世旭 车出新郑机场,尽管是夜间,也能感觉到处在内陆季风气候中的中原,漫天扬着雾一般的沙尘。 此行的目的地是汤阴。汤阴是岳飞故里。 高速路像一柄长剑,横亘中原,直插茫茫暗夜,直入历史腹心。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那时的中原,荒烟笼罩城郭。当年的花遮柳护,凤楼龙阁都不见,只有铁蹄满郊畿,千村寥落。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潇潇雨后,谁人凭栏,怒发冲冠,壮怀激烈: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但得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把破碎山河,从头收拾! 岳飞出生在两宋交接这样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黯淡岁月里,如流星刹那划过,瞬间陨落。他给这个世界的历史太短了,只有三十九年! 这是岳飞个人的悲剧,是南宋那个“自坏汝万里长城!”的偏安朝廷的悲剧!更是华夏民族精神历程的悲剧! 中国的历史,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金,元明清,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特性。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经天纬地的人物,不缺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中华传统文明里慷慨悲歌之士的经典故事令我们荡气回肠。即便在靖康之乱中依然产生了华夏精神的典型代表——文武皆备,尽忠报国,气贯长虹的岳飞。 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应该说,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诸领域都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峰。北宋至少在赵匡胤和前几代皇帝的治理下曾经繁华灿烂过,而南宋从诞生之日起就萎靡不振,终因不图进取而自戕灭亡!南宋出现的英雄们是如此的显眼,盖因为南宋的悲剧,注定了那么多悲情英雄的出现! 岳飞的为人和品行是许多人无法比拟的。他廉洁奉公,全家均穿粗布衣衫,他与士卒同饭,与士卒同住茅屋军帐。他的财产只有三千贯(约合二千多两银),南宋对军队犒赏极厚,岳飞从来不取一文,全数分给将士。他直言不讳,行若明镜。他严以律己,厚以待人。他令出如山,赏罚分明。他文才横溢,儒将风范。他武艺高强,武略非凡。他身先士卒,战功卓著。他卫国尽职,事母至孝。他不纵女色,不图安逸……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 然而,这个上天恩赐给南宋的救星,上天却没有给他更大的发挥空间!竟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扼杀。真是苍天弄人!岳飞之死,敲响了赵宋王朝的丧钟。西子湖畔,歌舞升平,靡靡之音,床笫之乐熏酥了文武官员的筋骨。最终演变成崖山之败。 岳飞之死乃是包括华夏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文明整体的悲剧。杀害岳飞实则是损伤民族的脊骨。血性一次次被嘲讽,忠勇正气一日日衰微,越来越多的人灵魂和身体分裂,越来越多的中国式智慧蔓延滋长,把“好人不得好报”、“好死不如赖活着”奉为人生哲学。官场则奉行“淘汰清官定律”,清官举步维艰,贪官如鱼得水,君子获罪,小人得志,成了劣性竞争的舞台。越是心狠手辣背信弃义表里不一如赵构、秦桧者越可能取得成功,而越是忠直仁爱如岳飞者越容易遭到惨败。宋以后的伪文化为日后的汉奸卖国贼的滋生准备了土壤和温床。 在世界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亡国事件不胜枚举。但像南宋这样的灭亡仍不失为一个异数。落日余晖,亦足令后人羞愧难当。悲悼英魂,真是不胜唏嘘。 所幸的是人民的意愿从来都不可违拗,人民的意志更不是暴力所能征服。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在世界史上都是罕见的,已成为一种历史奇观。 汤阴的岳飞故居和先茔,安卧在浑朴古老的乡土中间,皆由乡人建造和看护。其修缮和看护之责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并将永远。此间的石碾、木盆或牛槽无从考证,历经过泛滥的洪水或烽火,会在原野的麦香和民族的史册里永存。 人民的力量使华夏原生文明即便遭遇灭顶之灾,仍能将对英雄的珍重根植于民间回忆。而对英雄的崇拜又转化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使华夏民族在屡遭巨创之后,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根基。 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 岳飞无愧。 中国亦无愧。中国人纯正不曲的血性在汶川大地震中又一次大放光芒。中华民族的脊骨永不会断裂;中华民族的命运可以挑战,却永不会屈服。 岳飞,魂兮归来! (节选自《人民文学》2008年第8期《汤阴行》) 原文中说在岳飞身上,“几乎浓缩了中华民族所有的传统美德”。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岳飞有哪些值得称道的美德? 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思绪随疾驶的车轮一起飞奔,穿越时间,穿越空间,穿越不堪回首的历史疼痛。 (2)南宋是个极为尴尬的朝代。 文中第四段化用了岳飞的诗词,有什么作用? 对于岳飞,人民的怀念,人民的崇拜,人民的珍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20090518
E.朱元璋在读岳飞手迹时曾写下“纯正不曲”的批语,并将岳飞列于帝王祠之列,表现了岳飞在人民心中地位的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