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9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
中国古代各个学派都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即所谓“天人”关系。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创造都离不开农耕的物质基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天文历算的发明,这是由于农业耕种的需要。由此引发出人与自然的学说。这在道家学派中得到比较充分的论证。道家经典《老子》将“无名”作为天地的始原,“有名”作为万物之根本。它们是外延很大的名词。后代所有科学的发明创造,如果要从哲学上加以概括,都超越不了“有”和“无”的外延限定。《老子》一书还提出要如实地去认识自然,不要附加人的主观想象,因为天、地、宇宙来源于“道”、而“道”是自然的(“道法自然”)。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精神的出发点。
道家学派的另一部代表作《庄子》,则强调人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不能破坏自然。《庄子》提出了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卓越思想。但是《庄子》并非要人们在自然面前无所事事,主张按照自然本身的结构和特点去认识它,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向自然索取人类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庄子》书中关于“庖丁解牛”的故事,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论证。
上述“自然”精神推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天文历算、农学和中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在于人类社会要从自然界取得生活资料,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们从自然吸取美感,以自然界的某些现象作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给生活带来美的享受和高雅的情趣。这些我们从古代器物,特别是书法、绘画、文学作品、饮食文化以及园林建筑等方面可以看得出十分清楚。
自然和人有和谐的一面,但也有不协调的一面。天灾给人们带来苦难,古代人对发怒的自然界感到恐惧。当他们还不能科学地解释恐怖的自然界的时候,他们不得不设想自然(“天”)具有巨大的威力,人们在它的面前只能顺从,不能反抗。于是便把人的意识附加到自然的身上,向神化了的自然膜拜顶礼。这就和理性的“自然”精神相反了。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一种是①,表现为人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和利用,而另一种则是②,从而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屈服于神性的自然。在传统文化中,这两者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我们应当仔细地加以辨别和选择。
对上面的文字材料所要说明的核心问题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精神
B.人和自然的关系
C.道家的“自然”观
D.农耕文化与自然精神

下面的说法与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中国的古代文化的创造源于农耕基础,这个观念引发了人与自然的学说。
B.传统文化中“道”的精神出发点是“自然”,“道法自然”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础。
C.“自然精神”的实质就是强调人们要充分地从自然中获取生活和精神所需并加以利用。
D.自然和人既和谐也不协调,正确地认识这种关系才是理性的“自然精神”。

“上述‘自然’精神”的“自然精神”指的是什么?请概括说明。
联系全文,在文中最后一段的横线处分别填上合适的内容。(3分)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2分,其中选择题每题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