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意象”的前身为“象”,源于《易》(《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魏晋也有言、意、象之说,及至南朝刘勰始用这一术语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从此以后,“意象”便以种种面貌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第一,它有一些近似术语如“境象”、“兴象”与之混用;第二,它有合有离,运用灵活,例如“意象玲珑”、“意广象圆”;第三,若分用,“意”有时通“情”、“理”、“神”,“象”有时通“景”、“物”、“色”等等;第四,“意象”说与“赋比兴”说密切相关,可以说后者是前者的潜理论。可见,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②正因为如此,中西学者在界定和运用“意象”一词时,自然纷纭莫定。其中,有一个明显的分歧点,那就是或者把它视为“意中象”,或者视为“意加象”。前者比较宽泛,是指艺术构思或艺术想象中的任何形象。无论是诗人构思时原有的,还是读者读后创造出来的;无论是形诸笔墨的,还是仅存于诗人头脑之中而难以描述的;无论是诉诸读者感官的,还是以其荷载的意蕴而引起读者理性认识的:所有这一切,无不包括在内。后者比较狭窄,仅仅指那些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艺术形象。这样去界定,尽管读者的再创造可能会得到默许,但评论家往往要怂恿他去捕捉诗人的原意。
③如果承认广义的意象,实际上就等于承认意象的基本性质——具象性和包孕性。具象性是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只是在语言艺术中,其所具之象必须借助“心灵的眼睛”去观察,去玩赏,不必尽然如眼前的实物,令人寓目可得。那些确实浮现于脑海之中却又说不出、写不来的艺术形象尤其如此。包孕性则指意象荷载抽象事物(如哲理、意向、情愫等)或关联其他具体事物的性质,这是在诗人艺术匠心的熔铸中,后天获得并逐渐得以强化的。两者相比,具象性更直接涉及意象自身的本质特征,包孕性则更集中代表诗歌语言的艺术特征,两者均是界定时不可或缺的条件。
下列对“意象”的解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是活跃在文学批评之中,用来描述文学创作过程的一种艺术形象。 |
B.是能够引起某种体验(尤其是视觉体验),传达某种意蕴的文学艺术形象。 |
C.指由于附有抽象事物而构成比喻、象征、寄托或暗示的文学创作手法。 |
D.“意”专指“情、理、神”,“象”专指“景、物、色”,二者合称为“意象”。 |
下列各项中与意象的包孕性有关的一项是
A.意象是鲜活具体的,但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完全如眼前实物。 |
B.意象有合有离,运用灵活,所以我国的“意象”说实际上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 |
C.意象“与生俱来”的性质就是诉诸感官而引起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 |
D.意象能荷载或关联其他事物,但这一特性因诗人的创作水平而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