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请回答(1)据表中甲、乙内容,概述“欧洲旧思想”与“中国旧思想”的异同点。(2)据表中丙内容分析,“欧洲新思想”体现了怎样的国家构想?选种“新思想”对欧洲社会发展有何意义?(3)你认为梁启超作出上进比较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时代背景,分析粱启超的意愿在当时没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分)【历史——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青苗法)与今世银行所营之业相近,青苗则农业银行之性质也……以国家为唯一之资本家.为唯一之企业家,更无第二者以与之竞争。……若国家为唯一之兼并者而莫与抗焉,则民之憔悴,更安得苏也?——染启超《王安石》(1)依据材料,概括归纳梁启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2)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材料所引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可能存在什么问题?由此,你认为史料选择或运用应注意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铁路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81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建成唐山至胥各庄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1895年后至清末的十几年间,中外官商陆续修建了多条铁路,出现了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到1911年全国已有铁路近万公里。一一李长莉《近代交通进步的社会文化效应》(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出现的原因。材料二 甲午战后,兴修卢汉铁路(卢沟桥至汉口)成为清政府的国策要政。在财政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下……借洋债成为卢汉铁路的主要用款来源。……尽管该合同在路权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卢汉铁路的兴建利大于弊。——白寿彝:《中国交通史》,p181—184(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借洋债”修建卢汉铁路“利”与“弊”。(3)过去史学界在对待近代中国铁路的修建方式上,一向批判官办,肯定商办。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人文主义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还是一个年轻人时,苏格拉底……从自然科学和宇宙哲学转向伦理学和逻辑学。……正如3个世纪后西塞罗所宣称的,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植入城市和人们的家里,迫使哲学思考人生与道德,善与恶”。——塔纳新《西方思想史》(1)依据材料一,归纳苏格拉底对哲学所做的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6分)材料二 实际上,(人文主义)的产生出现也许在于以下两点:或是对旧的社会结构的衰败进行反思,或是对新的生活形态的兴起进行尝试。当时,西欧社会内部爆发了现代英国史学家希尔所声称的“封建主义总危机”:政治制度的自我衰败之势已不可阻挡,宗教意识的信仰危机也愈来愈重,在这种情况下,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学者,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张井梅《西欧人文主义思潮再认识》(2)依据材料二,概括人义主义产生的原因。试举一例说明“文人学者”是如何“对社会自身进行反省”的?材料三 民主制度与人文主义思想有着亲缘关系,正如君主制度与保守思想、专制制度与乌托邦式的唯科学主义、或者无政府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关联一样。——兹维坦·托多罗夫《人文主义的昨日与夸天》(3)结合18世纪欧美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社会转型是近代以来一些国家发展面临的问题。能否顺应社会转型的潮流,抓住机遇,事关国运兴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真正启动也不是在原初工业文明发展较早,社会变革程度一度领先的地中海沿岸国家,而是从当时并不起眼,偏居欧洲大陆西北边的岛国——英国首先开始的,……并引发了世界现代化潮流。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材料二: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材料三: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1)简析英国率先启动近代社会转型的经济条件。(2)概述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3)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黄金时代”,而中国却与世界现代化发展大潮失之交臂,中外差距加大,请分析原因。(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趋势?结合材料三谈谈今天我们该如何应对“新的文明转型”?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海权兴,则国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再次出现。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1)从材料一的“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指什么?它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2)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3)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振兴海权的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