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较难
  • 浏览 245

                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
许俊文
⑴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风,又几阵秋风,那些该黄的草木就黄了,而该飘落的叶子正在飘落。假如时间再向前挪移一点,哪怕是一点点,就能够触摸到冬天的雪了。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⑵可是花亭湖偏偏就藏住了。它不仅藏,而且藏得像谜底一样深,以致一连数日,我就在它身边转来转去的,却无缘一睹其真实的姿容。
⑶因为雾。
⑷又好像不止雾。
⑸这使我想起那些隐秘而美妙的事物。譬如新娘,譬如旧梦,还有那些有年头的酒。她们都是该藏一藏的,或藏于红红的盖头,或藏于幽幽的秘境,或藏于深深的岁月。藏过之后,当她们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纯净,再从暗处款款走出来时,你就会惊讶于那种尘世少见的美。
⑹花亭湖也是如此。
⑺这是一个远离喧嚣的湖,花蕊似的,就那么被一层层青山的绿叶与花瓣包裹着,一如少女羞怯的心事,轻易是不坦露的。它又是一个空灵圣洁的湖,湖的四周,这里古刹微露一角,那里钟声散落几缕,古道上忽闪着山僧袈裟的淡影......这一切,恍若不可诠释的禅机,似在有意考验着每一个造访者的智慧和耐心。
⑻花亭湖的雾,委实就是一顶上苍赐予的盖头,它将一二百公里的的灵山秀水“盖”在其中。那些庙宇,那些岛屿、湖汊,还有那些花草树木和古朴的村落、果园,都在雾幔中屏声静气,好让你思,让你盼,让你摇着撸,或踏着布满苔痕的幽径去寻访。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其实美是讲究分寸的,该隐则隐,该显则显,隐多少,显多少,那是艺术。
⑼依我看,花亭湖的这方山水,美在三分人文,七分天然。雾即是天然的一部分。有了雾这层天然纱幔,花亭湖就成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妙曼女子了,你虽无法看清她的全貌,但却能够领略到她藏不住的韵致。对,韵致。与这样的“女子”相遇,一切语言都是多余的,那种只能“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的幽秘况味,想必只有自己知道了。
⑽我曾邂逅当地的一位老人,他家就住在花亭湖岸边,可谓是看了大半辈子的湖了,看得久了,便从中看出一些名堂来。他对我说,雾是这里的常客,四季不绝,一季有一季的讲究。比如春天,它像一条浸了水的毛巾,湿答答的,随手抓过来,就可以洗脸,还有淡淡的香气。立了夏,雾就不同了,绡一样薄,小南风的手指轻轻一戳,就破了。这位老人显然不是艺术家,他也不会真的去“戳”雾,但我还是从那雾“破”处,窥见了花亭湖的藏匿的美。至于秋雾,老人再没往下说,此时我站在白蒙蒙的秋雾之中,不说我也晓得。
⑾花亭湖秋天的雾,是不能以厚薄来状摹的,似乎只能用“空灵”“静谧”这类词。春雾腻,黏在东西上扑都扑不掉;夏雾裹狭着太多的热量,心气有些浮躁;而秋雾则别是一种境界,它酷似闲云野鹤,说来就来了,说去就去了,没有一丝半缕世俗的牵绊。再就是净,是那种出尘如莲的清净。
⑿我想,倘若你的心灵蒙了一层尘埃。或者有着某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烦恼和愁绪,那就不妨“暂抛红尘去”,置身于花亭湖这片超凡脱俗的山水间,秋雾会为你披一袭袈裟,让你安安静静地在湖畔坐一坐,山道上走一走,聆听雾里忽远忽近的梵音,眺望雾中若隐若现的青屿,于无声无尘处,悄悄梳理自己纷乱的心情和思想。不知不觉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从你的身上卸掉一些什么,再卸掉一些什么。卸完之后,你的心灵就敞亮了,慧根就接通了,那种圆润通透、身轻欲举的感觉,似仙非仙,爽极了!
⒀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
第⑥段中的“花亭湖也是如此”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在这删繁就简的季节里,谁想掩藏一些什么,恐怕也是掩藏不住的。
(2)我见过的西湖不是这个样子,太湖也不是这个样子,它们美倒是美,但与花亭湖比,脂粉味就浓了许多,而且美得过于直露。
第⑩段中,作者在描写花亭湖时插入描写了一位老人看雾的内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尾一句“这时你再看山看水,看人生,看来路和去路,肯定是另一种样子了”,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全文,加以具体分析。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披一袭秋雾的袈裟,读湖许俊文⑴这是一个遵循减法的季节,几阵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