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角度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的是
《明史》记载:“帝(明太祖)尝览《孟子》,……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卒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云。”导致明太祖“孟怒”的原因是(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
战国时期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做法与下列思想相关的是( )
18~19世纪,欧洲、美国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等,“他们谋求一种隐喻以把好的纯朴的自然状态与(假设的)邪恶的人为行动和科学工业世界的败落及世界观相对比。”([美]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这些作品主要表达了( )
“俄国革命经事实证明是自由资本主义的救世主:一方面使西方赢得了反希特勒德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另一方面悖谬地通过苏联表面上对大萧条所具有的免疫力,促使人们放弃对自由市场正统观念的信念,为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提供了驱动力。”材料中的“资本主义进行自我改革”是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