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淮南质检)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一论述表明 ( ) ①经济发展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②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③要做到社会成员的平均分配 ④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墨西哥狄华坦沙漠峡谷的中心地带的一种植物的叶子在受到害虫侵袭时,能够喷射一种化学毒素。一种“聪明”的昆虫则可以准确切断树叶的毒素疏导管,从而安全地吃到食物。对此有生物学家说,正是因为植物与昆虫无休止的较量,才造就了如此缤纷的世界。从材料中我们体会到的哲理是( )①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与源泉②生物的反应特性是意识产生的前提③事物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发展④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人类正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时代走向DT( Data technology)时代。IT是以我为主,方便我管理,DT是以别人为主,强化别人,支持别人。DT思想是只有别人成功,你才会成功。由IT到DT,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转变,会带来技术的转变。这表明( )①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和本质的差别③人的思想观念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质才具有创造性④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关系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这种唯物主义学说( )①否定了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②肯定了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④肯定了环境是人的思想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客观前提,否定了环境对人的精神面貌和伦理道德观念起着决定作用
回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发展,这不仅仅在于我国拥有“中国道路”,也在于拥有“中国精神”。正是“中国精神”造就了这个国家遇难不惧的定力、化危为安的魄力。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③可转化为物质力量④随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发展
近年来,每到人民代表大会前夕,一些特殊群体的代表或组织(如民营企业家)就利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向人大代表和政府领导人,申诉自己的要求和建议,通过新闻媒体或组织论坛等进行呼吁,想方设法让人大通过法律、政策体现自己的特殊利益和要求。对于这种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