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漫画(图中蜘蛛上文字为“不良网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漫画反映了什么现象?(4分)(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对漫画的认识。(6分)
材料一:全国人大代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王晓初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参加人大北京代表团审议时表示,“据初步估算,今年我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达到2500万的高位,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就业压力很大”。材料二:作为人口大国,就业是我国长期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无不体现出缓解就业难题的紧迫性。(1)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经济信息有哪些?(2)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认为国家应该为就业做哪些工作?(3)今天的中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必须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作为未来的劳动者,你应该怎样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
材科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履新不到一月之际辗转深圳、珠海、佛山、广州等地。考察改革新区、参观特色企业、走访百姓人家、邀基层人士座谈,屡屡向外界发出“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不会停顿和止步”的强烈信号。习近平强调,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干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请结合材科一回答:(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谈谈如何更好地推进改革?(2)谈谈我国当前的改革应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材料二: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深入广西、福建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调研中,温家宝总理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情况总体是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虽然有所回落,但仍然处在合理水平。要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同时,也要实行灵活审慎的宏观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在与企业家的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说,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就是要打破垄断,温州试点的有些成功经验要在全国推广。(3)材料二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一场试验,一场变革,一年的追踪,见微知著;没有先例,只有先行,听得见的坚定,看得着的智慧。——中国(上海)自贸区一周年材料一: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挂牌成立。(上海)自贸区肩着对内市场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外市场开放、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改革开放升级版的重任。注: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材料二:(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年来,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对于自贸区的发展,李克强总理点赞,“自贸区有大未来,上海有大未来”!镜头A:5分钟与5天。黄浦区商务委服务窗口,工作人员何雪峰要在五分钟内对提请企业注册的多份材料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进入正式审批环节,而此前的预审工作需要耗时五个工作日。镜头B:1年-20年。自贸区成立一年间,企业入驻数量已经赶超过去二十年的总和。与此同时,事前审批逐步取消,事中事后监管能不能跟上,都考验着政府的能力。(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谈谈(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与发展给我们的启示。(2)结合材料二,运用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知识,分析自贸区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5年4月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国装备“走出去”和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座谈会。他强调,要推动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总理说,所谓“优进”,就是从我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而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大进大出”。这一战略有力支撑了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的发展,造就了今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必须看到,国际市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也需要顺应这种变化,转变自己的发展方式。过去那种‘大进大出’的老路已经难以为继。”总理说,“要加大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新策略、使我国对外贸易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1)李克强总理提出的中国外贸从“大进大出”转向“优进优出”体现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回答我国外贸为什么要从沿海发展战略的“大进大出”转向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新策略的“优进优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科技落后,资本不足;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材料三:自主创新刷新难度,中国迈向桥梁强国。我国桥的数量在增多,里程在延伸,技术含金量也在不断提升。“纵观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世纪70年代前要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而到了21世纪,则要看中国。”每一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背后都凝聚着建设者自主创新的智慧和勇气;一座座世界级桥梁相继落成,让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桥梁建设者和科研人员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坚定信心,在桥梁结构体系设计、核心材料研发、关键施工工艺、施工装备创新上刻苦攻关,使中国桥梁的技术高度不断攀升、难度不断刷新——(1)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2)请问材料二在分析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时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 (3)根据材料三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谈谈你对中国能迈向桥梁强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