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9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日(29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时表示,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既标志着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也体现了我们两党愿共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决心和诚意,我们共同迈出的这一步,必将记载在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上。据此回答:(1)胡锦涛总书记说“两党的交往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那么,国共两党在历史上还有哪两次握手?以什么事件为标志?(2)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0世纪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欧洲的不仅是毁灭和废墟,还有深刻的对抗和相互之间的指责。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纳粹分子、意大利法西斯主义者以及他们心甘情愿的支持者和执行者所犯下的罪行,严重疏远了从前的被占领各国与德国的关系,而德国本身也将在1940年代末冷战的序幕中分裂。 ——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材料二 阿登纳(曾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认为,“即使在处在民族国家的年代里,这个欧洲的政治和精神的生活基础也是共同一致的”。他还厌恶军国主义的“普鲁士精神”,反对极权,认为是极权把国家和人民引向灾难。……认为解决德法争端的途径是 “在经济领域中建立起共同的利害关系”——摘编自吴友法、粱瑞平《论二战后阿莹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材料三 西德的国家精英一般承认,原则上应赔偿纳粹暴政的受害者的物质损失、身体和精神损害以及无尽的伤害。……在过去的20年中,“负面记忆”促进了德国与其欧洲邻国的日益全面的和解。由于国际更替和冷战的结束,欧洲人已经承认他们对于纳粹和法西斯统治的责任,以及对占领时期的罪行和1945年之后的歧视的责任。— —鲍尔康泊《民族记忆与欧洲记忆文化的诞生:二战后德国人与其邻人和解的曲折道路》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为什么“在1945年,德国与欧洲邻国、美国和苏联的和解看来都是不可能的”?(2)根据材料二提炼阿登纳关于德法和解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德国和邻国最终实现全面和解的历史原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舍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1)如何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临时约法》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法律的作用,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2)如何理解政权和法律的关系。法律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一个具有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法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从属于政权的。(3)资产阶级宪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实施。——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原则对当时社会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评述材料中法国“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材料二 1935年5月6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材料三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J·汤因比材料四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 ?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二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定的学制系统,称新学制,因为该年是壬戌年,又称“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学校系统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1)根据材料一,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壬戌学制”的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