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末,世界格局大致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本题共13分)第一次:拿破仑战争后,形成了维也纳体系,俄、普、奥三国组成“神圣同盟”分割欧洲。(1)请按上述方式,扼要回答后三次世界格局的形成及特点。(2)两极格局的崩指什么?(3)世界多极化局势指什么?
材料解析材料一(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2分)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材料二 民(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2)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 (3分)指出其历史作用。(2分)材料三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它不仅改变了英国面貌,也改变了世界面貌。(3)综合图1和图2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是如何改变本国和世界面貌的?材料四(4)《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宋代都城的街市。请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材料五 2001年5月,中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国际展览局递交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请函。(5)结合图片分析上海申请世博会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6年到2001年上海经济展的因素。
(14分)仔细阅读材料,全方位获取信息,回答问题材料一:旧航路:由中国或印度出发,经过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 材料二:新航路中亚和西亚,由海路或陆路转往欧洲的贸易路线材料三: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二,分析提取有关新旧航路历史变迁的信息。(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对明清时期社会的影响。
(13分)阅渎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材料二: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接着西方三国决足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艾德荣教授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工业革命,一种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另一种是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宋代与1750-1850年的英国属于前一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商业性质的城市化,交通系统逐渐发达,商品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支撑市场的组织开始发展。——艾德荣《重新定义工业革命:宋代与英国》材料二:1870-1914年世界科技和经济的发展通常称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多个工业国家的崛起打破了英国独霸世界市场的局面,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王加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请回答:(l)如何理解宋代是“不基于科学的工业革命”?请以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世界市场走向成熟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名纸撕了,掷在地。赵普不做声,把地上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浆糊黏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政治制度是根本性的制度。“一个民族最重要的创造是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国民性都由之决定。”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发生?其根本的因素是:“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所以,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完政。——钱乘旦《英国式道路》请回答:(l)依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君相关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或者否选其一回答,并说明理由)(2)如何理解“英国领先世界的最大优势不是海外贸易,不是科学,也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宪政”?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英国政治体制的权力制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