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文言文阅读
  • 难度 较易
  • 浏览 14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①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余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②,施及于萌隶③,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④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⑤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国策·乐毅报燕书》)
【注】①乐毅原是魏国臣子,奉魏王命令出使燕国,受燕昭王赏识,留在燕国当官。②庶孽:即庶子,妻生之子。这里指王子、王孙。③萌隶:百姓。④鸱(音痴)夷:皮口袋。⑤离通"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捐燕而归赵捐:舍弃、丢下
B.今王使使者数之罪数:列举
C.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擢:选拔
D.唯君之留意焉唯:惟独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称于后世不谋于父兄
B.而使骑劫代之将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
C.复收七十城以复齐故敢以书对
D.臣以所学者观之臣之所大恐也

下面六句话,分作四组,全都是表现乐毅和燕惠王之间矛盾一组是
①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   ②今王使使者数之罪,
③而以身得察于燕           ④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
⑤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⑥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使用反间计,使乐毅受到怀疑,惠王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而后惠王深感后悔,所以在给乐毅的信中表示了自己的歉意。
B.乐毅认为自己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左右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所以逃到赵国,但后来燕军失败,自己原来的功绩付之东流,因此也十分后悔。
C.乐毅认为先王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胸襟,所以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来到燕国接受考察,从而得到先王的赏识与提拔。
D.乐毅认为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君主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而自己早已预见到这一点,于是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