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有何关系?(普遍性特殊性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的力量。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纽带,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 之魂。
杭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还河于民、造福于民”作为实施运河综合保护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让人民共享保护成果。坚持综合整治,坚持截污、清淤、驳坎、配水、绿化、保护、造景、管理“八位一体”,齐头并进,整体推进。实施运河综合保护,杭州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运河杭州段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完善旅游服务,提升旅游功能,把运河杭州段打造成杭州的“塞纳河”,打造成与西湖、西溪齐名的世界级旅游产品。(1)“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共享保护成果”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什么道理?(2)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角度,分析杭州市是如何实施运河综合保护的。
材料一:进入本世纪以来,史无前例的西南江河梯级开发,已造成金沙江、岷江、雅砻江、嘉陵江、乌江、澜沧江、红水河、大渡河等激流,变成了一串串高坝平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灾难和社会问题。材料二:自2003年以来,关于怒江梯级开发就有几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环保人士呼吁全社会来留住中国境内最后一条“处女江”,保护那里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生态专家担忧梯级开发将使怒江峡谷200多平方公里土地淹没在水下,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世界遗产组织则担心,怒江电站将严重影响“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他们向云南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要世界遗产还是怒江水电?国家主管部门则强调:中国严重缺乏能源,水电为清洁能源,值得开发;共和国总理指示为:“慎重研究,科学决策”。但是,几乎所有的声音都没有掩盖来自云南省和怒江州的一致呼声:水电站可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水电开发是怒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出路,谁反对怒江开发就是与当地人民群众过不去。据《南方都市报》消息,2008 年3 月,六库电站在国家尚未正式核准的情况下,悄然移民并动工。2009年5月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对怒江开发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非常重视,将根据环保评估意见等进行综合决策。(1)运用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分析西南江河梯级开发“带来一系列灾难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分)(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怒江的水资源。(9分)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凝聚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宏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仅存的一项古代“生态工程”。在“5·12”汶川大地震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其重建修复工作一直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整个修复工程坚持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理念,采用“四保存”的原则,即原建筑形制、原建筑结构,原建筑材料、原工艺技术,最大限度保留文物所在时代信息,保留其时代特征,尽可能保持原貌。全部修复工作计划在2到3年内完成。(1)文物的保护和开发是一对辩证关系。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文物的保护和开发的关系。(2)分析说明在都江堰重修复中是如何坚持正确的哲学思想的?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经历了以下探索历程: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替了改革开放以前低效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生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也表现出一些不足,一种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材料二: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在发展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瞄准市场,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蘑菇、花木、葡萄种植业,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效应,并涉足旅游、加工制造等新兴产业,掀起了二次创业热潮;聘请农业科技人员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培训,推动了种植业发展再上新台阶;成立行业合作社,统一购买原料、提供技术指导、签订单,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扩大了销售渠道;帮助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创建地理标志产品,使农产品顺利打入市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阅读材料,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我国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探索历程是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2)小岗村的发展变化,对人们追求真理有什么启示?
材料一: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空中、海上直航和直接通邮正式启动,两岸同胞期盼已久的“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三通”的实现,对于推动海西建设将带来长期利好。2009年5月4日,国务院原则通过《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对福建省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材料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福建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探索适合本省的发展战略,从“大念山海经”到“推进海峡西岸区域城市联盟”,再到“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初步形成“山海联动”“闽台联动”的发展格局。 阅读材料,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1)结合材料,用联系的观点说明“三通”实现的理论依据。(2)有人认为“实践证明,‘先行区’发展战略是真理,它是不会改变的。”请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