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甚至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会上,全球三大气候阵营(欧盟、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包括中国在内的77个发展中国家)之间激烈交锋,争论和妥协成为这次大会的显著特征。请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回答:有人认为“气候无国界,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只能靠国际组织”。请从国际组织的作用角度,评析该观点。
见右图:《未来十年,教改如何回应百姓期待?》, 请回答:(1)历时一年半、数十次易稿,关系中国教育未来10年的“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已于2月28日向社会公布。请写出该“规划纲要”的全称。(2)请你对《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其中重要的一条“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写明理由。
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告:“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一庄严承诺,不仅引起全社会共鸣,而且为国际舆论高度关注。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政府如何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要求:(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围绕论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2010年3月5日至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盘点今年“两会”的十大热词:“微博”(即微型博客)成为明星。不少人大代表开通了微博,他们通过“微博”向网民征集意见建议和发布“两会”消息。3月14日上午,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投下神圣一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草案)》在本次会议上获得高票通过。请运用政治常识中“人大制度 造福人民”的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在中国馆的第二层会有一个250平方米大的荷花池,是红色和粉色系列的荷花品种,这个荷花池叫做“感悟之泉”,意喻“和谐”。我们知道,荷花都是在七月、八月的夏季才盛开,而在中国馆里的荷花,要求从4月至11月花开不断。请用“按规律办事,才能取得成功”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怎样才能使中国馆里的荷花花开不断?( 7分)
2009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各民主党派中央就扩大内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节能减排等经济问题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请简要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政党制度的哪些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