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如果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所谓“改革红利”。为此,必须( )①调整经济结构,推进社会经济的系统优化②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推动制度创新③把握事物的联系,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④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山东大学著名学者马瑞芳做客光明讲坛谈---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中谈到:《聊斋》构思模式对莫言小说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鲁迅先生评价清代短篇小说蒲松龄的《聊斋》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例如其中《梦狼》批判当时官场之腐败黑暗。这说明该文学作品是( )①主观的现实性与客观的虚幻性的统一②客观现实的形式和主观歪曲内容的统一③虚假的现象与真实的本质的统一④主体的创造性与客体物质性的统一
“比”、“从”、“北”、“化”四个字由“人”字以不同结构构成(如图为甲骨文),高度概括了人生的成长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我们可以体会到,与人“比”后,总会模仿学习他人的优点,即“从”;之后会产生叛逆,即“北”;最后,能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一切为我所用,进入“化”的阶段。上述材料说明(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③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的学生冯桂芬提出“若要雪耻,莫如自强”的口号;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以《易传》的刚健、有为等原则,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孙中山受到刚健自强思想的影响,把“革命”看成“天演之公例”;中国共产党人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带领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这体现了( )①史书典籍,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②中华文化,是实现强国梦想的指导思想③自强不息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进取④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艰苦斗争中
“微”有细小之意,然而“微”一旦与强大的互联网相结合,便具有了独特的魅力。互联网时代新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强调人人从微不足道的事情着手,用自己的善举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将人们的爱心汇集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微公益”( )①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②丰富了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④说明了人人都在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