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赤子常思祖,岁岁清明同归根”,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习俗。这表明 ①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传统文化适应了社会变迁 ④传统文化涌动着对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古人认为,羊是膳食美味,所以羊大为“美”;“美”与“善”同义,故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羊性情温顺,因此“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 由此可见
2015年10月18日下午4点30分左右,中国首届青运会开幕式在福州海峡奥体中心举行。开幕式前的暖场演出有漳州大鼓凉伞表演、福州高湖舞龙表演、宁德霍童线狮表演、南平建瓯挑幡表演,深受观众好评。这些凸显民俗特色的表演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区域文化各具特色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④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化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②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③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④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