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材料一:唐太宗说: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材料二: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1)材料一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二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一两年一个高潮。一种组织形式还没巩固呢,很快又变了。从初级合作社到普遍办高级社,也是如此。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20世纪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否定了材料一的成果?为什么?(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有一名学生在学完建国后的历史说:“今天在农村实行分田到户政策,何必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进行改造?真是多此一举。”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比较表
材料二: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分比较表
请完成: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依据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先后探索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据此完成:(1)20世纪50~70年代,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哪些积极的探索?(2)“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是什么?探索的实践效果怎样?产生了什么理论成果?(3)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哪些经验教训?
读歌曲《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请完成:(1)“一九七九年”那个春天中国实施了什么伟大决策?决定1979年春天以后巨变的重要会议是什么?(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建立了经济特区。中国共建立了哪几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有什么作用?(3)1992年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