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凡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西周时期的城市建制等级比较明显,天子的都城大于诸侯的国都。战国时期,齐都临淄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和最为繁华的商业都会,国君在此设立稷下学宫,吸纳各学派人才,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
在古代,“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近代以来,国学的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国学大师章太炎认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立者也。”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大盛于20世纪20年代。国学的兴起与大盛从侧面反映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进化的思想对达尔文来说……不是新的,在他以前,这思想已被提出并应用于科学的各领域。”这里“已被提出并应用科学的各领域”的思想是
恩格斯在论述罗马帝国时期的思想家时指出:“另一类的思想家,即法学家,则对新的秩序赞赏不已,因为一切等级差别的取消,使他们得以全面制定他们心爱的私法,因而他们就为皇帝制定了空前卑鄙的国家法。”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王国维在1911年曾说:“中国今日,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这表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