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就已启动。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打断。直到二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才加快发展,最终形成。请回答:1)你认为,二战后推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进全球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作用,因此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银行年会和欧盟召开的高峰会议期间,都发生了一部分反全球化的示威者与军警冲突的骚乱。请分析这些人士为什么要反对经济全球化?
中国古代文化绵延不断,成就众多,影响广泛。这些成就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填写内容要有对应关系。(每个空格填写一项即可。填写两项及以上者,以第一项为准。每空5分,共15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地理大发现前,欧洲人对生活神秘遥远的东方人民深感离奇莫测;传奇的虚幻令人惊愕:如说恒河源头的印度人吃蛇,而且能活到400岁;有些人生来只有一条腿,但行动灵巧……甚至认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个由人和动物两类怪物组成的世界。材料二: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拿出一幅世界地图给中国人看,这是中国人首次面临另一种崭新世界观,因为明代中国人的地图清楚标明:中国居于世界中心,由中国十五个布政使司居地图中部,四周有海环绕,海中有若干岛屿,上面写着九个蛮国名称。这些“岛国”总面积可能还不如中国一个省份大……材料三:直至15世纪,欧洲的世界地图也很简单:基督耶稣高高在上俯视世界,从诺亚方舟洪水退却之后,诺亚三个儿子分别居住欧、亚、非三洲成为各洲始祖。地图上用圆规画出网状,网状内有代表城市和王国的旗帜与城堡,所谓“世界”即以地中海区域为主要范围的世界。(1)为何当时的欧洲人会对东方有如此怪异的印象?)(2)为何欧洲人在15世纪前会绘制如此的世界地图,并坚持地中海中心的世界观?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历史伟人有时会对历史的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三幅图片分别为列宁、罗斯福、邓小平。. 面对20世纪各自国家的社会动荡或剧变,这三个伟人在当时各自的国家都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改革。请结合史实回答:(1)这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什么主要特点? (2)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清]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清]施琅《靖海纪事》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的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请回答:(15分)(1)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2)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3)运用上述视角认识五四运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