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
回顾2006年的大众文化,涉及的关键词不得不提及“选秀”、“恶搞”、“易中天”、“于丹”等。在这些文化现象的背后,已经清晰折射出“文化娱乐化”倾向。自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后,选秀热在2006年继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卫视、地方台各种选秀节目不下20个。“一夜成名不再是梦”,选秀成“造星运动”。“文化娱乐化”已经切实影响着社会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特别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应该明白“文化娱乐化”倾向是市场化和全球化必然的结果。但在看到我国的大众文化娱乐化程度不够的同时,更需要敏锐观察这种娱乐文化包含的负面因素,比如说它造成人精神肤浅化、庸俗化等等。娱乐化的趋向不是坏事,关键是怎样把娱乐化趋向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
其次,需要肯定文化走出书斋,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众,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之就是“文化大众化”。但是文化大众化不等于“泛娱乐化”。现在是不少文化娱乐类节目没有文化,只有越来越厉害的“恶搞”。
社会文化自身是极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操作上容不得半点简单化倾向。我们在倡导文化大众化的时候,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特别强调:一是建筑在大量通俗化和普及性的文化金字塔顶端的,应是那些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传统、体现民族创造力和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这些文化的评判不可简单地用票房的多寡作标准;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绝不是低档次的代名词,不能以社会需求,不能以收视率高低为借口向市场推销那些格调不高的文化垃圾,更不能错误地以为大众只能欣赏那些档次很低的东西。
再次,文化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充当民族优秀文化的守护者,坚守文化发展的最底线;同时正视大众文化的发展,研究和探讨民族文化与娱乐文化“共生”的发展规律。
最后,面对“泛娱乐化”的倾向,需要努力培育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情趣健康。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未来的经济发展、议会进步须臾不能离开文化,文化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将发挥着基础性、核心性作用。而这种能体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智慧结晶的文化,必是那些既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又富有前瞻性的宏阔境界、且充满活力的精神创造物,而绝不可能是那些浮光掠影的文化泡沫。我们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制造文化垃圾,更不能以文化产业的名义破坏民族的优秀文化。 (《文汇报》2007 – 03 – 08原文有删改)
下面与“文化大众化”“文化娱乐化”有关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化娱乐化”对青年一代的价值观、世界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
B.“文化娱乐化”已经是客观的社会现实,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
C.在“文化娱乐化”影响大众对文化的审美旨趣的过程中,媒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D.如果任由“文化娱乐化”发展下去,必然会导致“泛娱乐化”的倾向,所以我们要提高警惕。 |
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对比其他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我国实际考虑,还需要我们将大众文化娱乐化做得更专业。 |
B.社会文化是极丰富复杂的,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多样化、多层次、多格调的文化存在。 |
C.代表当代文化最高水准的优秀文化建筑在文化金字塔的顶端,所以票房、收视率都不高,难以被大众接受。 |
D.作为文化工作者应自觉保护、弘扬前人留下的文化财富,因为它们是最优秀的文化。 |
下列与原文相关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大众文化娱乐化的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使得更多人能够接触到文化,而且能够牵引更多的人关注社会文化。 |
B.探讨“文化娱乐化”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于引导当前的文化潮流或时尚,更在于正确看待我国的民族文化问题。 |
C.前一阵,网络上展开了“孔子与章子怡谁能更有效地代表中国文化的讨论”,因其包含文化因素,作者应该并不反对。 |
D.对于“文化娱乐化”现象,我们既不能反应过激,也不能放任自流,应进一步分析,针对不同的属性采取不同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