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耕作的诗人 张炜 俄国画家列宾给托尔斯泰画了一幅耕作图。它长久地吸引了我,让我想象那个杰出的老人,想象他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也许这是一个伟大诗人与庸常写作者的最本质、最重要的区别。 在房间里专注于自己的所谓艺术和思想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一个耕作的诗人。对于他,稿纸和土地一样,笔和犁一样。于是他的稿纸就相当于一片田园,可以种植,可以催发鲜花、浇灌出果实。在这不息的劳作之中,他寻求着最大的真实,焕发出一个人的全部激情。离开了这些,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①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诗人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树林中那个简朴的坟墓。那是他最后的归宿。安静的树林、坟墓,都在默默昭示着什么,复述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可能属于别人,因为这个世界上仅有一个角落,埋葬着一个耕作的诗人。 托尔斯泰的故事差不多等于大地的故事。他是一个贵族,后来却越来越离不开土地。于是,他的情感就更为朴实和扎实,精神与身体一样健康。这就启示我们:仅仅是为了保持这种健康,一个写作者也必须投身于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这是不可偏废的重要工作。而当时另一些写作者所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将这种日常的劳作与写作绝然分开。偶有一点劳作,也像贵族对待乡下的粗粮一样,带出一份好奇和喜悦。今天,也恰是这种可恶的姿态阻止我们走向深刻,走向更深广和更辉煌的艺术世界。我们只能在一些纤弱和虚假的制作中越滑越远,最后不可救药。 一个人只有被淳朴的劳动完全遮盖,完全溶解的时候;只有在劳作的间隙,在喘息的时刻,仰望外部世界,那极大的陌生和惊讶阵阵袭来的时刻,才有可能捕捉到什么,才有深深的感悟,才有非凡的发现。这种状态能够支持和滋养他饱满的诗情,给予他真正的创造力和判断力。舍此,便没有任何大激动,人的激动。 托尔斯泰的鼻孔嗅满了青草和泥土的气息,两耳惯于倾听鸟雀以及树木的喧哗,马的喷嚏,还有其他四蹄动物在草丛里奔走的声音。黎明的空气中隐隐传来了田野的声息,空中连夜赶路的鸟儿发出悄然的叹息,还有远方的歌手、农妇的呼唤、打鱼人令人费解的长叫……他眯着眼睛望向遥远的田野,苍茫中费力地辩识着农庄里走来的那黑黢黢的高大汉子,还有他身旁的人:那个孩子、那个妇人。晨雾中,淡淡的光影里闪出了一头牛、一只狗、一群欢跳的麻雀。有人担来了马奶,原来是头上包着白巾的老妇人用木勺敲响了酸奶桶,她小心的充满溺爱的咕哝声引起了他的注意。②他转身,脚下那双粗大的皮靴踩在地上,踩出深深的凹痕…… 他的去世也令人难忘。那也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深夜,老人乘一辆马车,抛却了自己的庄园,要奔到更遥远更苍茫的那片土地上去,与贫穷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仅仅走到了一个乡间小站就躺倒了。寒冷的车站上,一个伟大的生命临近了最后一刻。 这一刻向我们诠释了诗人的一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节) 文中画线部分①中的"它们"指什么?②中的"踩出深深的凹痕"有何寓意? 简述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与土地须臾不可分离"的。 从全文看,作者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韩国民族文化周国平韩国民族文化缤纷优美,摇曳多姿。它与中国古代唐朝及之前的传统文化关系密切,渊源甚深,在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根系上与中国的儒道佛文化一脉相承。这种传承与积淀是不可否认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一种被命名为“唐乐”中国化的韩国音乐,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丰富多彩而又流露出个性化的气质。民间社会的世俗生活不仅在礼仪、节日的安排上体现一致性,而且民间化的儒家文化传统在两国都是如影随形。从韩国最常见的传统图案龙、凤和太极图便可见一斑。龙、凤同是中韩两国历史文化中频繁出现的彩绘符号,也同是令人景仰的高贵的文化图腾。从中国古代易经学说八卦图源生而出的太极图,是韩国国旗的基本图案。它是朝鲜王朝后期制定的国旗,太极图均分为二,十分对称。上面红色部分代表阳,下面蓝色部分代表阴,阴阳是古代宇宙的象征,是相互对立而又臻于完美、和谐与平衡,也是两种伟大宇宙力量的象征:火与水、昼与夜、黑暗与光明等。同为东亚地理版图一员的韩国,处在儒家文化圈中。辐射而生的韩国儒家伦理是对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继承与发展。这种儒家工商资本主义对韩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亲情关系、地缘关系等儒家伦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家庭生活、企业管理,大到选举活动、政府体制。而在中国唐朝之后的韩国历史发展中,其民族文化也吸收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文化的精华,中西文化熔为一炉、交相辉映。这样,韩国民族文化既有东方文化人本思想的熏陶,又有西方文化神本思想的融合;既与华夏炎黄民族文化有着系出同缘的类似,而又有着高丽民族自成一家的韩风韩韵。一衣带水,明月相随梦魂归。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高丽大藏经》,到世代相传的“玄鹤琴”;从高丽王朝期间取代了“乡歌”的“长歌”,到简单、凝重、优美的响亮瓷器;从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的韩国书法,到新罗时代用音乐伴奏的由舞蹈动作演绎成的叫“处容”的戏剧。从上短下长的传统韩服,到韩国建筑彩绘的“丹青”;从味道香辣的韩国泡菜,到独具特色的高丽参;从正月十五吃核桃,到立春吃春天的野菜;从夸张怪诞的韩国面具和纵情歌舞的面具舞剧,到韩国知名的佛教寺庙浮石寺、海印寺、华严寺;从精美悠久的风景名胜石窟庵,到绿意盎然的雪岳山;从音调柔和、富有韵味的韩语,到结构组合科学而且简单易学的韩文。浸透着韩国民族文化的丝丝点点,无不令人心动。一花一国度,一景一世界。无穷花是韩国的国花,“无穷花三千里华丽江山,大韩人民走大韩的路,保全我们的江山”,韩国国歌《爱国歌》中的歌词正是一个民族弘毅进取的精神写照。而无穷花坚韧的性情也告诉我们:韩国与朝鲜隔着三八线的分离,也是如同我们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的苦痛与等待。(选自《中国青年报》2009年3月11日,略有删改)下列关于韩国民族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记①陈寅恪海宁王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注:①1928年6月3日,王国维逝世一周年忌日,清华立《王国维先生纪念碑》,碑文由陈寅恪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____________。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第三境也。” 文中的“精义”一词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上下文,对“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一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篇碑铭的语言很有特色,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探寻玻璃屋里的男人①⑴我终于驱车抵达康尼什这个人烟稀少的荒僻小镇。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路的尽头竖立着“禁止非法侵入”的标识牌,几个粉红色的大写英文字母显得格外刺眼。标识牌后面是浓密的树林与小径,沿着小径望去,小山上筑有一面围墙、隐约可见的铁丝网和一幢房子。⑵这并不是普通的私宅,而是美国行踪最隐秘男人的私宅——也许是美国最后一个伟大的隐居者J.D.塞林格②的住所。⑶塞林格住所外有两个信箱,一个上面积了厚厚一层灰,想必好久没有打开了;另一个信箱的一端被打开,里面塞满了乱七八糟的广告传单。其中有一张上面写着“让我们来帮助你宣传你的生意!”这大概是无数媒体记者和出版商们想对塞林格说的肺腑之言。⑷我不会奢望他出现,我真正想要探究的是塞林格所修筑的这面墙——不仅是物质上的木头或石头墙本身,而是他在心里为自己筑起的那面形而上的墙。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因为沉默本身就是艺术在雄辩地工作。⑸现在,我就站在那墙之外,他就在墙内,让人恍若隔世。这里太安静了,安静到有一种诡异的感觉,仿佛时光能在这种沉寂中凝固。但你能深深感知这并不是被动的沉寂,而是可用心触摸的、主动的隐没。这份沉寂的代价是塞林格放弃的决心、昂贵的诉讼、自我放逐与沉思。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怀恨在心。这份沉寂诱惑着我们追寻又谴责着我们探访:当一位作家选择对外界封闭自己的心灵,我们却还要想方设法地突破其心理的防线。至少就像现在,我忍不住想要去敲敲门或在他住所的门前留下一封信。⑹这份探寻的冲动不禁让我回想起一开始,他并不是古怪的、沉默的隐居者,当时他和外界的联系还是比较频繁的,与住在附近的邻居,尤其是温莎高中的学生们都有来往。塞林格甚至愿意接受温莎高中生报一名记者的采访。可惜,出于利益的诱惑,这些学生背叛了塞林格的信任。这篇本应低调出现在学生报纸上的采访,却被卖给了一家主流报纸。塞林格知悉后十分失望、生气,从此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并几乎切断了与外界所有的联系。⑺他的心从此如同他家的大门一样紧闭,过起了隐居的生活。他真的想离人群远一点,因为有太多的人不怀好意地关心他到底有过怎样的童年创伤,或者有意无意地为他的作品加上乱糟糟的注释和点评。⑻为了远离人们的视线,塞林格不惜动用法律手段和昂贵的诉讼费让自己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1982 年,他曾起诉过一名男子,因为这位塞林格粉丝杜撰了一篇他的专访。⑼无数人想要寻找塞林格隐居背后的真相。很多人心急火燎地驱车前往塞林格的私人住所,不得不止步于山脚下,眺望着无法跨越的围栏。此时,我站在这里,才再次发现自己居然也是其中的一个痴情的追寻者。⑽当我站在“禁止非法入侵”的标识牌旁,突然感到一阵隐隐的担忧,担心我到底还是打搅了这位在寂静中深居简出的疗伤者。你真的懂他吗?懂他的作品吗?如果懂,那么也许应该在读完作品之后就安静地走开,不再追究文字背后的是是非非。⑾我不愿意敲门,但还是忍不住去了不远处的快餐店起草了一封信,引用了很多塞林格书中的话并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敬意和理解。第二天,我把这封信放在堆满广告单的那个没有锁的信箱里,放下、转身、走人。我以为我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是时候离开了。⑿可鬼使神差地,在要离开小镇的前一晚,我还是踱步到邮箱旁,惊讶地发现我的信和《周日早报》都被人拿走了。就在这时,忽然听到墙内有汽车发动的声音,难道塞老要现身了?那一刹那,我居然自作多情地认为也许他正要来迎接我这个知音呢!大门缓缓打开,一道强光射出,刺痛着我的眼睛,正当我要仔细看一眼车中人时,这车以极快的速度从我旁边呼啸而过,很快便消失在视野中。⒀我内心孤独至极。回到自己的车中,我唯一的愿望竟是自己找错了塞林格的家。(选自《南都周刊》2010年度第6期,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1997年,作者是美国《君子》杂志的记者。②美国大作家、《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当代文坛头号隐公J·D·塞林格(J.D.Salinger)已于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家中去世,享年91岁。
第⑷段中的划线句“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一句的意思是
第⑸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既让人心生敬意,又让人怀恨在心”?
以下哪两项不是塞林格成为一个沉默的隐居者的原因?( )
E.许多人为了探寻他隐居的真相,前往他的私人住所。
请在文中找出一句最能解释第⒀段中所表述的心情的话:________________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本文标题的理解。
除了塞林格,历史上还有许多选择隐居生活的人。请在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位,就其隐居生活的意义写一段评价。(不超过80字)梭罗华盛顿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从“强手”到“三国杀”——全球桌游二次热潮来袭⑴“对我来说,只有桌游玩家,而非那些紧盯着电脑液晶屏幕或者不停按动游戏机控制手柄的电子互动娱乐上瘾者,才配称为深思熟虑的游戏者。”美国俄勒冈州一位知名桌游玩家查尔斯·刘易斯在参加完2009年度德国埃森玩具大展后如是说。⑵在今天已经习惯电子互动数码娱乐方式的全球大众看来,仍然坚持转动六面骰子,在一张硬纸板上移动形形色色的金属、塑料玩偶,绞尽脑汁地计算花色卡牌上的数据,看起来确实和“酷”一点也不沾边。2009年统计,桌面游戏的市场仍然不足年销售额107亿美元的电子游戏的6%。然而,在全球经济形势衰退中诞生的一批被称为“抗衰退产业”的行当中,桌面游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强调社交参与和运算策略能力的阁楼老玩具,为亟待削减开支的欧洲与美国家庭提供了一种更为廉价的“全家欢”式娱乐。⑶这种情况,似乎与1933年那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衰退遥相呼应:1934年10月,在一位名叫列文·斯特恩的画家朋友的帮助下,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德国城的失业推销员查尔斯·达罗利用几块桌板、一块台布,以及几个小工艺品造出了第一套“强手棋”。1935年,这个游戏就售出了50万套。当然,仅凭“廉价”一项长处,并不能解释桌游为何能让大家放弃蓝光DVD和动态捕捉游戏手柄,转而老老实实地坐在游戏盘边上。⑷“作为计算机游戏的鼻祖,桌上游戏也许不能提供足够的体验,但它所引发的人际关系交流却是电子游戏望尘莫及的。”不仅如此,桌游和电子游戏有不断吸取各类文化艺术因素、创造全新体验的功能。⑸按照“孩之宝”游戏研究室负责人安玛丽·克罗西的说法,桌游之所以远没有衰退,是因为它对玩具业的核心消费群体—青少年儿童有不可阻挡的吸引力。“桌上游戏由于技术门槛低,不会贸然剥夺父母与下一代共乐的机会,并且会早早为儿童培养起处理社交人际关系的能力。”⑹此外,边际利润率极低的高科技玩具在衰退期销售量的下跌,也让越来越多的玩具产业巨头把注意力转向一度被忽视的桌上游戏。2006年,“孩之宝”全美桌游销售量大约是9.2亿美元,占其玩具年销售额的43%,只有电子游戏软件的1/7,然而它60%的利润率却使其他玩具望尘莫及。⑺对中国桌游玩家来说,2009年同样是个不寻常的年头,一款名为《三国杀》的中国原创卡牌类桌游几乎在一夜之间从各高校流行开来。《三国杀》的发明者之一的北京游卡桌游产品总监尤尤说,《三国杀》的基本构架是基于万智牌和经典美国桌游《Bang!》,而她自己第一次听说桌游是通过《游戏创造》杂志一篇关于经典桌面游戏《卡坦岛》的介绍文章。⑻对于这款骤然而红的游戏,本土桌游玩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然而从业者对它的欣赏是显而易见的。“在欧美地区,桌上游戏已经有了50至60年的积淀,中国刚处于启蒙阶段,所以抄袭和模仿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三国杀》 存在诸多问题, 绝对是个好游戏, 它促进了中国桌游玩家队伍的急剧扩大,使得全球桌上玩具产业开始认真考虑中国市场和玩家的诉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2009年第47期,有删改。)从第⑴段查尔斯·刘易斯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相对于电子游戏而言,桌面游戏能够体现玩家□□□□的能力。(限填四字)根据文意,桌面游戏相对于电子游戏的优势在于:廉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不超过10个字)第⑹段援引“孩之宝”全美桌游销售情况的一些数据,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⑻段的空格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请根据文中信息,简要介绍全球桌游的第一次热潮。(不超过8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刘佛谛张中行①周末总是很快地来到,昔日晚饭的欢娱已经多年不见了,可是忘却也难。对饮一两杯,佐以闲谈的朋友不过三两个,其中最使人怀念的是刘佛谛。②刘佛谛名旌勇,字义方,佛谛是我建议他采纳的别名。我们最初相识是在二十年代后期的通县师范,都是学生,他比我早两年。说起相识,只是在洗脸室里,我们都到得晚,他很胖,动作迟缓,就外表说,像是在羊群里孤立一头牛,所以给我的印象很深。印象深还有另外的原因,他在学校以幽默出名,常说笑语,遇事满不在乎;又口才好,有相声的才能,据说一个人可以开教务会议。模仿校长、训育主任,以及有特点的教师,可以惟妙惟肖。当时给人起外号成为风气,他的外号来自英语,是fat,因为面容苍老,称呼时前面还要加“老”,有少数人宁愿直截了当,呼为老胖子。③当时究竟谈过话没有,现在不记得了。以常情推之,他是知名人士,我不是,也许对于我,连印象也没有吧。到三十年代初,我上北京大学,住在沙滩一带,他原在山海关教书,大概因为东北沦陷,那个地方不能再安身,也到北京来,并也住在沙滩一带,于是交往就多起来。我们都穷,但吃好些的欲望一如常人,于是就常常在一起用小煤火炉做饭吃。吃什么要由手头的松紧决定,松时自然很少,所以经常是买十枚铜币的肉,这样也可以饱餐一顿。有时候,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决定破例,就花七八角钱买个猪肘子,用微火炖烂,对坐享受一次。总之,是渐渐共苦乐了,交谊就越来越深厚。④当然,交谊的深厚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共同做饭吃,而是来自越来越相知。我发现他的为人,是两种性格的奇妙混合。他处理有关自己的事,是个乐天主义者,随遇而安,甚至及时行乐;谈天说地,扯皮取笑,常常近于玩世不恭;喜欢吃喝,常常顾前不顾后,简直可说是个享乐主义者。但是对人就完全不同,就是嘻嘻哈哈时候也决不越礼,并且,更可贵的是真挚,对老朋友总是热心关注。这种性格的影响有好坏两个方面。好的一面是与不少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甚至死后还留在人的记忆里。坏的呢,都是与他自己有关的。他聪明,新旧学造诣都不坏,可是因为乐天,不急于事功,应该有成绩而竟没有留下什么。⑤依古训,应该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还是多说他的优点吧。总的说,最值得怀念的是在坎坷途中相互的扶助。这常常是在面对之时,周末的共饭,闲谈,抚今思昔就是一例。也有时候不是对面,例如有一次,他住在家乡永清县一个村庄,是五月节前,穷得连买菜钱都没有了,家居无聊,到镇上散散心,万没想到接到我寄去五元钱的信。回信说,他最不喜欢吃窝瓜,可是穷得要命,只能吃院里自种的窝瓜。五月节来了,想换换样,居然就由天上降下五元钱,可见上天无绝人之路,云云。我接到信,既欢乐又感慨,想到他曾开玩笑,说天老爷最糊涂,譬如他最喜欢吃鱼。可是鱼有刺,最不喜欢吃窝瓜,窝瓜却没有刺,如果让鱼刺生在窝瓜里会多好,于是又写一封信,说幸而天老爷糊涂,如果聪明,让鱼刺生在窝瓜里,他的境遇就更可怜了。⑥此后不久,他回到北京,经人介绍,到宁晋县去做秘书工作。行前同我商量,说当教师惯了,改行,有些不安然,想改个名字。我说,就用昔年的外号,由英变中,写佛谛,不是很雅吗?他同意,就用这个新名前往。以后来了一封诉苦的信,说不只一次,遇见所谓通文墨的人士,见到他的名片就恭维说:“您一定是佛学大家了。”他说不是,对方以为是谦虚,他越矢口否认,对方越不怀疑,总之,闹得他进退两难,如坐针毡。⑦幸而时间不很长,他又回到北京,重理旧业,被尊为佛学大家的尴尬局面结束了。以后我们同住北城,见面的机会多了,周末共饭闲谈的机会也多了。寒来暑往,风平浪静,都以为可以长此“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但是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来了,故人见面不便,从此就断了音问。记得最后一面是1968年的夏天,是早晨,在我上班的路上,他估计时间,在路旁等我。我们不敢多谈。我只说是还平安,将来如何不知道。转到说他,我说推想不会怎么样。他说:“那也难定,说严重就严重,说不严重就不严重。”说完,他催我赶紧走,我们就这样永别了。⑧直到1969年春天,才由他女儿那里知道,是1968年后期,说清查出身,发现故乡还有几十亩地在他的名下。照当时的不成文法,这就要遣送还乡。也许就因为怕走上这条路吧,在1969年年初,他在西郊新迁的一间个人独宿的小屋里喝了敌敌畏,“自愿”离开这个世界了。据说死的几天前写了两封信,其中一封是给我的,但写后不久就烧了。又死前床上的被子叠得很整齐,他女儿说,这是怕脏了,孩子们不能用。⑨人生百年,终于不能免这样一次,走了也就罢了。但他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所谓乐天主义,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呢?我多年以为能够理解他,也许实际并不理解他吧?每想到这里,总觉得没有看到他的最后一封信,真是太可惜了。(选自《现代散文鉴赏辞典》)仔细阅读文章,分析第8段加点词语“自愿”在文中的含义。文章开头写道:“周末总是很快地来到,昔日晚饭的欢娱已经多年不见了,可是忘却也难。”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结合全文,分条概括作者认为刘佛谛最值得“怀念”的理由。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本文作者的创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