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现代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1789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信使”号匆匆—瞥揭示水星新貌
冥王星已经因为个头太小被开除出行星行列了。难道水星也要步其后尘?水星目前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直径约4828公里,根据“信使”号传送回的数据,科学家指出,水星自形成以来,直径已缩短发约4.8公里。
科学家估计,水星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由于固体铁的密度比液态铁高,当水星的铁核冷却时,外表面就会向内收缩,令地壳起皱,大地出现断层——就像滚烫的玻璃杯突然冷却会出现裂纹一样。“水手”10号首次发现了这些断层:地表似乎有从内部延伸出来的褶皱。由于光照条件好,而且拥有质量更高的照相机,“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褶皱与断层。这些由突然冷却而收缩导致的地质构造表明水星原本可能是个大个子,后来才缩减为现在的小不点。科学家也发现,水星整体缩小幅度较之前估计的至少多出1/3。对此,所罗门博士评论说:“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无先例。”
水星缩小的罪魁是它的铁质核心,巨大且来历不明的铁核也是水星的谜团之一。水星密度高达5.43克/立方厘米。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铁核的重量可能占整个星体质量的2/3。这个数字大得令人吃惊,因为同为类地行星的地球、金星或火星内核质量只占星球总质量的1/3。
天文学家猜测,水星早期可能遭受过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原始水星的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掉。只有密实的铁核才幸免于难。不过也有不同解释:在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炽热且难熔的物质聚集于此,最后凝结为水星。
2006年瑞士伯尔尼大学的科学家曾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推断出,水星的原始质量是其现在的2.25倍。由于在45亿年前经受了一次体积有其一半的巨型小行星的撞击,构成原始水星的近一半物质(主要成份为硅酸盐)经过撞击后都流失到了太阳系其它地方。
两个关于水星起源的理论哪个更正确还有待时间检验。三年后,“信使”号上的仪器将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航天器绕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从而推算外壳厚度的变化,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
2004年“信使”号踏上征程时,美国宇航局太阳系探测任务主任奥兰多•菲格诺对媒体说:“现在距我们上次拜访水星已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一直盼望着这样一次旅行。”
在“水手”10号探查水星时,航天工程师还不知道如何利用有限的燃料把探测器送入环绕水星的轨道。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使得探测器能借助多次飞越金星和水星得到引力辅助,实现用较少燃料进入水星轨道的目的。这条轨道催生了新的探测水星计划。
然而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美国所有深空探测计划都被迫暂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探测水星才再次列入日程。“信使”(MESSENGER)水星探测器是美国宇航局“发现”系列空间探测计划的第7项任务。MESSENGER是“水星表面、空间环境、地质化学和测距”的首字母缩写。恰巧水星在罗马神话中是众神的信使。这个名字可谓语意双关。
飞船在太空遨游79亿公里后,将在2011年3月进入环水星轨道。此前它会3次飞越水星,一点点揭开它的面纱。
(节选自2008年7月16日《南方周末》)
下列关于水星出现褶皱与断层原因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手”10号最先发现了水星表面的皱褶与断层,而“信使”号发现了更多的皱褶与断层。
B.水星内部铁核的重量大得使人吃惊,它占到整个星体质量的三分之二。
C.估计水星内部铁核突然冷却,其外表面便会向内收缩。
D.水星遭到某个相当于其一半体积的天体撞击致使岩石地幔熔化,并被抛到太阳系其它地方。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目前水星是太阳系体积最小的行星,自形成以来,它的直径已缩短了418公里。
B.水星密度在所有行星中仅次于地球。它的内部60%的空间被铁质核心占据,这一点在太阳系中尚属首例。
C.科学家们利用“信使”号水星探测仪的目的是测量水星运行时速度的微小变化,推算水星外壳厚度,并绘制水星表面质量分布图
D.关于水星的形成,有科学家认为,在太阳系中,炽热且难以熔化的高密度物质,被太阳吸引而聚集,最后形成为水星。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星用不了多久将会像冥王星一样因个头小而被开除出行星行列。
B.水星对我们来说,除了不知其巨大的铁核来历之外,尚有许多谜团有待解开。
C.中国台湾的女科学家陈婉仁为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了一条复杂的飞行路线,这对探测器利用有限的燃料进入水星轨道成为可能。
D.“信使”号水星探测器从发射到进入环水星轨道,需要历经数年时间。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知识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信使号匆匆—瞥揭示水星新貌冥王星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