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广播评论,完成19—21题。
“田”字新解 李昌文
【这是什么字? 童声:田,田地的田,田字格的田。】
我们小时候的第一个字,就写在了田字格里。它横平竖直、四四方方、农民躬耕其上,它奉献着五谷、养育着民众、呈现着四季轮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恰是一部“田”字的演变史。
如今,为了这个“田”字,44岁的泗水农民吴均平抱头痛哭。半年前,他家的2亩果园被县政府强行征用,没有补偿,也没有任何理由。
(吴均平)【呜呜……没有地了,老百姓没地了怎么活?咱有地的时候地里栽点什么东西,一年卖个七千块钱,能供两个孩子上学。现在么也没有。】
同样是为了这个“田”字,国家土地督察济南局副专员刘玉萍的话语中透着严厉。
(刘玉萍)【山东省第三季度发现违法用地1059宗,2.12万亩,其中耕地8854亩,违法用地面积大幅上升,形势非常严峻。】
田字格里写大字,但是许多地方官员的能力显然已经超越了田字格的约束。田字格被屡屡突破,甚至有人把田字格本当成演算纸任意涂抹——耕地就像是指缝间的沙,在迅速流逝。十年当中,全国丢失的耕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河南省。而每块耕地丢失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身影。
(刘玉萍)【之所以用地单位未经批准,仍敢滥占耕地,虽然直观看是基层政府和村集体用地单位签订协议,但谁能保证背后没有上级政府的纵容、支持或者默许。】
在某些地方领导眼里,土地的确是制造政绩的最好工具。招商引资,需要土地;城市扩张,需要土地;道路拓宽,也需要土地;至于盖新的办公大楼、领导别墅,更是离不开土地。更有甚者“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土地流转”的名义,干着违法占地的勾当,集体所有的土地俨然成为自家的后花园。
目前,山东省的水泥覆盖国土面积全国第一,这样的“第一”让副省长才利民唏嘘不已。
(才利民)【违法违规用地说到底,还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不能有正确的政绩观,搞那些形象工程,急功近利。我们的浪费土地现象随处可见,比如马路的宽度,不考虑到车流人流,觉得宽了比较气派。】
尽管从1998年起,违法批地在我国就被列入刑事犯罪,但十年来从来没有一位政府官员因此入狱。既然对土地无止境的攫取无需支付法律成本,禁令势必成为一纸空文,监督肯定严重缺位。
(基层干部)【有些工厂都建好几个月了,巡查干什么去了?这个东西又不是高科技,都是在地上的建筑,都是水泥钢筋混凝土,你怎么能看不见呢?巡查也是到那就喝酒,早就喝迷糊了,喝完了就走了。主陪三杯,副陪两杯,然后再依着转,喝完了拉倒走了。就这么巡查办法吗?】
有一个叫“巴泽尔困境”的经济学规律,说的是,如果没有清楚界定的产权,人们必将争着攫取稀缺的资源。于是,某些地方在“土地依赖症”的作用下,工厂越建越多,耕地越征越少,农民的怨恨越积越深。
(吴均平)【死也找不着窝了,有个老鼠窟窿钻进去觉得肃静肃静,你说这都弄的么?老百姓第一是吃,第二是住,你说上哪住去?你起码得叫老百姓活呀!】
如果失去中心内涵,“田”字就变成了一个“口”:地方政府可以无原则地松口,开发商更可以狮子大张口,肆意侵吞土地和农民的利益,进而转化成让自己膘肥体壮的营养。
要堵住这张血盆大“口”,就必须坚持原则,敢用重典!
(才利民)【要重拳执法,刹风治乱。现在我们需要用重典了,再吃点安痛定不行了,得打吊瓶了,别不痛不痒的。一个地方的党委政府要对你那个地方的土地负全责,你在这儿主政,出问题就要找你,行政问责也包括县委书记。】
“田”字不是不可以出头,但向上出头必须有充足的理“由”。地方领导的手再大,大不过党纪国法,大不过社会的公开监督,大不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田”字可以出头,但向下出头必须有个“甲”等的选择。农民之所以被称作农民是因为手里有了土地,拿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就必须塞给他们一个更为牢固的饭碗。济南市为失地农民办养老保险的做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田”字必须出头,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申”请。经济发展需要土地的支持,小康社会也的确不能建在半空中,但社会发展对土地的利用必须有节有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表示,无论土地如何流转,如何征用,18亿亩耕地的红线都不能动摇。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如果粮食出现问题,世界上哪个国家也养活不了我们。
(陈锡文)【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人来真正关心农地的保护。如果从上到下都有卖地的积极性,回过头再过若干年的话,你后悔都来不及。城市退不回农村去,农地就没有了。】
最后,让我们再把这个“田”字用心写一遍:中间是一个“十”字,一横代表着农田的用途不允许改变,一竖强调着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不允许改变,十字交叉的中心点,则象征着农民的利益不得损害。“十”字的周围有四条边,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科学、民主、公平、公正”。这就是制度,这就是红线,这关系到我们的未来。
注:文中【】内的文字主要为背景配音或【】前()内的被采访者的采访录音内容,其余为主持人的解说。
19.作者对我们熟悉的“田”字进行了怎样的“新解”?为何要这样“新解”?这样“新解”又有何好处?请简要概括。
20.最近,《“田”字新解》凭借其结构形式的新颖巧妙、内容的厚实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一篇新闻作品,作者是怎样增强其内容的真实性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21.综观全文,请深入探究作者采编这篇广播评论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