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雨中游曲江
褚向群
身居西安,早就知道曲江遗址公园对外开放,但一直无暇前往。2008年11月中旬的一个假日,偕妻趁着濛濛细雨初游曲江。
曲江,因其与唐诗的不解渊源及其鼎盛于唐而在中国享有盛名。“曲江流饮”更是一个因有曲江而流传至今的典故。那种心情的惬意和欢畅的场景,当然是盛世下的民乐图,也是现今知识分子梦想的生活状态。
曲江本是一处天然水池,唐诗人王棨在《曲江池赋》中有精到的描述:“帝里佳境,咸京旧池。远取曲江之号,近侔灵沼之规。”原来,早在秦时,曲江就已存在,时称“隑洲”。汉时,在此扩建离宫,称作“宜春苑”。汉武帝刘彻十分喜爱曲江一带的景色,疏浚曲江水域,使水面得以扩展,因其河岸曲折,形似广陵(今扬州)之江,曲江至此得名。隋初,建大兴都城,曲江被扩充为都城的一部分,因为水盛芙蓉多,也称芙蓉池。唐承隋制,在大兴城基础上建唐长安城,曲江成为寻常百姓的玩乐之地。
曲江水源有两处,一是曲江中的泉水,在汉代已开始利用,故唐人有“汉武泉声落御沟”的诗句,可惜泉水早已不在;另一处是开元年间修造的黄渠。此渠是从今日终南山大峪引水沿少陵原侧西北流,经过“鲍陂”村大水池后再西北流,从曲江南岸和东南岸两水口注入。考古发现,当时的曲江水域面积约为70万平方米,池底淤泥层厚约2.8米,可见当时浩渺之状。唐诗对此有形象的描述:“泉声遍野入芳洲,拥沫吹花草上流。”现在的水源从秦岭黑水河引入,大致线路与古时基本相当,当然走的都是暗渠了。
唐时的曲江,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跨原带隰,湖波连延,自然风光十分秀丽。“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是唐代诗圣杜甫对曲江风光的迷人描摹;“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心灵与景致的交融感悟。曲江平时已是风光无限,若遇节日或盛典,就有了“上巳曲江滨,喧于市朝路。相寻不见者,此地皆相遇”的繁华与热闹。开放的官府还鼓励商贩到这里摆摊售货,更为艳丽雍容的曲江添加了民俗的色彩。此时,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曲江的优美景色,还伴有音曲歌唱、珍馐美味,真个是“雕轩绣轮,合合沓沓,殷殷辚辚。翠亘千家之幄,香凝数里之尘”。
曲江因为常常举办国家的文化活动而盛名。唐时,进士及第都要先在大雁塔下题名,再到曲江或杏园宴饮。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试进士,竟然以“曲江亭望慈恩寺杏园花发”为题。国试以曲江为题,足见曲江在当时的显赫地位。
曲江也是天下士子的圣地。群贤毕至,才俊汇集,曲江以其特有的韵味,成为诗人展示才华的舞台。据统计,在《全唐诗》中收录的五百多位著名诗人中,有一半多曾在曲江留下足迹。脍炙人口的诗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就是46岁的孟郊进士及第后,跨马戴花巡游曲江的生动写实。该诗至今仍被后人频频援用,借以表达欣喜欲狂的心情,可谓千古名诗了。
虽是寒冬败柳之时,漫步在曲江池边,但见白鹅凫碧波,绿水曳蒹葭,千树万叶依然风情万种。其如画景色令人陶醉,其一石一木使人浮想联翩,其文化韵味使得曲江妩媚多姿。
细雨中的曲江处处显现着诗情画意,使人不能不想到唐诗曲江。所谓唐诗曲江是指唐诗以皇家园林和曲江为依托,铸就盛唐文化与民俗相生相盛、历时三百年而不衰的文化现象。曲江成为诗人寄托情思的最佳载体,在于曲江以其独特的四时景致、宗教文化和节庆及世俗风情等,为诗人提供了生动丰富的创作素材;唐诗则赋予曲江厚重多彩的文化内涵,从而促进了曲江的繁荣和兴盛。在笔者看来,唐诗与曲江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的文化现象,到底是诗歌造就了曲江,还是曲江兴盛了诗歌,这个命题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倒是其中蕴含的治国话题,值得今人好好体味。
出得门来,细雨渐停。雨后的曲江清丽怡人,街道两边的高楼默然耸立,街头行人寥寥,红绿灯寂然明灭,车辆行止有序,游人皆如绅士般彬彬有礼。没有人头攒动的聒噪,也没有商店叫卖的喧嚣,寂静中显现的是自信与平和,雍容与富足,恍如进入欧洲城市。遂想起王棨在《曲江池赋》中精彩的论述:“曷若轮蹄辐辏,贵贱雷同,有以见西部之盛,又以见上国之雄。”笔者顿悟:曲江之所以令人遐思连绵,除了景色之秀美外,更令人神往的当是当年官民共享盛世的融洽和谐,国富民乐的怡然心态。
(选自2008·12·23西安晚报)副刊,有改动)
1.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文中句子的含意。
(1)“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是诗人心灵与景致的交融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江也是天下士子的圣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曲江流饮(1)“是盛世下的民乐图”,(2)“也是现今知识分子梦想的生活状态”?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一篇记游散文,不重点记游却大段叙写曲江的历史和唐代曲江人文,然后才写曲江的现在,其构思手法和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唐诗,文章倒数第2段还阐释了唐诗与曲江的关系,同时又说“其中蕴含的治国话题,值得今人好好体味”,(1)“其中”指代什么?(2)根据原文你体味出其中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