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制度、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积淀而成的,不仅以经典文献、风俗制度等客体形式存在,而且也以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五千年的艰难历程,决定了其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就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结合上述材料,请回答:我们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否全盘吸收传统文化?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人们不由得又想起了非常熟悉的外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天堂对话。外:“我终于把房子的贷款全部还清,房子今天属于我的了。”中:“我终于把买房子的钱攒够了,可我今天已经来到这里。”曾几何时,外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令国人开始反思不欠债的传统消费观念,一时之间,借贷买房、买车、或者买任何以前只敢看不敢买的东西都成了时尚。然而金融风暴给我们好好地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它告诉我们透支未来是有风险的。运用所学消费的知识,立足今天的经济形势,谈谈外国老太太的消费方式对国家和个人的启示以及如何避免透支未来的风险。
材料一: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三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和美林公司申请破产,由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进而波及全球。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就业、金融、资本市场、个人理财及整个经济发展都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材料二:稳定而不断扩张的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是拉动一国经济持久增长的可靠力量。材料三: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宣布,从2008年11月1日起,调高3486项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出口退税税率。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到2010年底新增4万亿政府投资,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1)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当前实施怎样的经济政策? 2)结合材料一,说明实施这样的经济政策的经济学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问题。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这一天,我国不少地区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2007年12月16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公布,端午节被正式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1)人们为什么要庆祝民族节日?(2)谈谈当前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从1949年起,近60年过去了;从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三通以来近30年过去了。然而浅浅的台湾海峡,却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这一切终于在2008年12月15日成为历史。随着两岸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同步实施,“三通”终于在这一天由梦想变为现实。这对促进两岸经济全面交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两岸共同市场有着重大而积极地影响。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必然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孔子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说,孝顺长辈、尊敬兄长是能够爱别人的前提和根本。但封建社会片面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甚至变成“愚孝”,成为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和枷锁。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对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义务与责任,是现代家庭中调节上下辈关系不可缺少的行为规范。根据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8分)(2)在传统道德问题上,我们应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