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引起世界关注。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使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森林面积锐减,生态严重失衡。人类污染和破坏地球及生物环境,就是自毁家园。我们不能虚妄地去“征服”和“战胜”,更不能狂妄地去“消灭”和“铲除”,而要精心地加以保护。只有大家有了爱护环境的意识,清洁生产,绿色开发,才能保证人类的生存。(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理?(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人们应如何利用自然。
非洲是最不发达国家最多、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半个世纪以来,非洲国家在恢复中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坚持“一个中国”、挫败西方国家的人权反华提案和加入世贸组织等方面给予了中国大力支持。中国在政治上也一贯支持非洲国家的正义要求和合理主张,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向非洲提供了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无偿援助、无息低息贷款、免除重债穷国债务、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和技术合作等力所能及的无私援助。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蜂会,再次确认中非应建立和发展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常识说明中国与非洲发展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和意义。
材料: 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各国应如何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5年,由于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因,致使中日两国首脑互访机制中断,中日关系陷入僵局;2006年,安倍晋三展开“破冰之旅”,打开中日政治僵局;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日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访华的“迎春之旅”实现了两国领导人互访;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使中日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辨题:国家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互访 。
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最终艰难地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为2009年前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关键议题确立了明确议程。由于美国强烈反对设定具体的减排指标,谈判几近破裂。在欧盟强硬表示会抵制美同计划召开的主要经济体气候变化会议,并做出一定妥协的背景下,美国在大会的最后一刻接受了该路线图。运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说明“‘巴厘岛路线图”“艰难绘就”的根本原因。
材料一 世界银行2004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贫困人口已从1981年的4.9亿减少到目前的8800万,中国脱贫模式取得的巨大成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材料二 通过反贫困战略的实施,使极端贫困人口和刚脱贫易返贫人口分别减少到2900万和约6000万。我国经历了从最初的单纯性“输血式”扶贫到开发性“造血式”扶贫的过程,即政府向贫困人口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到把国家政策扶贫、投资扶持等与贫困地区干群自力更生结合起来的过程。通过国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引导农民开发当地资源,逐步形成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大量事实表明,在反贫困过程中人民群众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在21世纪走向全面小康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回答: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分析开发式扶贫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