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渭水之盟》及其说明:
说明:唐朝初年,东突厥经常南下骚扰。626年,唐太宗刚即位时,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便率10万骑兵南下,长驱下入,一直打到渭水便桥北,距长安仅40里。唐太宗因为刚即位,不愿发动战争,以免破坏生产,因此只带六骑随从到便桥南边,隔着渭水责问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见太宗镇定自若,认为唐已有防备,于是向唐太宗请和。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这就是有名的“渭水之盟”。
材料二 下图是《擅长骑射的突厥骑兵》
材料三 (按: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灭亡。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群臣进行了一番争论。)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徒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由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辜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祜、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 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未,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引自《资治通鉴·唐纪》
阅后回答:
(1)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唐太宗为什么要与颉利可汗签订“渭水之盟”?这反映了唐太宗的哪一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3)唐太宗决定怎样处理东突厥问题?该决定起了什么作用?
(4)唐太宗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反映出贞观之治的什么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