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外交部11月6日举行中外媒体见面会,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介绍了国家主席胡锦涛将于11月15日至26日出席在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等情况,何亚非说,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给世界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严峻挑战。面对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协调、共同应对。何亚非表示,中方将本着建设性姿态,积极参与峰会有关活动,与各方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社会及时、全面、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中方愿与各方共同努力应对金融危机的原因。
生活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造就的良好经济环境中,同时在不断出现的外界新事物的影响下,其观念、想法与以前的同龄人已经大不一样了,在消费观上的变化尤为显著。某校高三(2)班同学围绕“中学生消费现象面面观”为题,组织了一次综合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了解到,如今,都市里出现了被称为“月光族”的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着稳定且较高收入的工作,他们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会花钱;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很强的赚钱能力,有钱可花。可因为生活无计划、消费超能力,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月月收入月月光”的生活,不得不做起“月光公子”、“月光公主”。 (1)请你为该班的这次综合探究活动确定探究目的,并简要写出探究步骤。(2)结合经济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评价“月光族”的做法的。
为了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从今年起,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随后,北京市宣布2004年取消农业税,使全市329万农民“挣回”8000万元。同时投入15.19亿元支持“三农”,另拔1.1亿元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税收和财政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我国近年来出现了持续的消费不足的现象,我国的居民消费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一路走低,1990年该比例为49.75%,而到了2005年,该比例已降至38.19%,下降了11.56个百分点。某学校高三(1)班同学围绕制约我国消费增长的因素展开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到以下材料:我国居民最终实际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1999年的63.34%下降到2005年的49.55%,七年下降达13.7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造成城镇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目前居民最终消费率从1999年的47.6%水平急剧下降到了2005年的38.2%,下降高达9.4个百分点,年均超过1.3个百分点。同学们还了解到这种状况的形成还与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相对于西方民族而言,东方民族往往具有更高的储蓄倾向,我国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强烈的为家庭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文化传统,抑制个人消费为子孙储蓄成为高储蓄的动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长时间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长期的低收入使人们形成一种低消费的惯性,它不会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增加而立即消除。虽然消费信贷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传统储蓄观点的惯性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1)结合材料,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居民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出几条建议。
从手机数量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手机用户数达5.65亿户。我国手机用户从上世纪初的不到19万户,发展到如今,手机也由时尚和身份地位的象征变为大众通讯工具。面对中国广阔的市场,制造商、经销商蜂拥而上,大打价格战,使手机价格大幅下滑,手机价格对百姓越来越具有亲和力。(1)手机价格大幅下降,手机价格对大众越来越具有亲和力的原因是什么?(2)手机生产企业怎样做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沪深大盘自2008年1月中旬开始至4月初出现罕见的持续暴跌行情,这主要是源于各种超出预期或突发性利空因素的集中出现,如美国次贷危机恶化、罕见大面积雪灾、通货膨胀远超预期等等。据此,有人认为,通货紧缩相对通货膨胀来说,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要小些。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