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题
韩愈与古文运动
汉朝的时候,官府文告力求“典雅”,以致地方官吏也不能读懂。六朝以骈文为正宗,这几百年间的上行下效,使得先秦诸子和司马迁的还以口语的自然气势为基础的散文一脉,几乎断绝。六朝的杰出诗人们虽然曾经反对当时绮靡的诗体,然而并没有大张旗鼓。初唐四杰也是反对六朝的“宫体诗”的,然而也没有发起一个恢复先秦诸子至司马迁的散文传统运动。直到安史之乱后,才有韩愈起来大声疾呼,发起所谓“古文”运动。此所谓“古文”,就是先秦诸子到司马迁的散文传统。韩愈的“古文”运动的文体改革的观念,和他的“抵排异端,攘斥佛老”的“尊儒”思想是相为表里的,也可以说是前者服从于后者,所以韩愈自己说:“愈之所以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这种思想上的局限性,使得韩愈的文体改革运动仅仅以模仿先秦诸子的散文为目标,而不能像先秦诸子和司马迁那样以接近人民口语为目标来创造新的散文。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话虽这么说,我们仍然不能把韩愈的功绩估计得太低。在韩愈之前,隋朝、初唐、盛唐时期,都有过“古文”的名家,可是他们没有像韩愈那样有意识地发起一个运动,因此,“文起八代之衰”的赞词也就不能不落在韩愈身上了。
我们还应当说,“古文”运动是作为反对形式主义的倾向而出现的。安史之乱后,反现实主义的文学又渐渐抬头。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就是针对这种颓风而发的,并且力图重振汉魏“乐府”。但是,白居易和他的朋友们的努力,到第九世纪四十年代,也就有后继无人的危险。正当这时候,韩愈的“古文”运动却并未跟着韩愈、柳宗元的去世而消歇,而是渐渐地确立和稳固起来,它扭转了三百年来“文”“笔”的成见,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于是“古文运动”以及“古文”,在宋朝为欧阳修等所扩大而赢得普遍的承认。到了明朝,“前七子”又拿来反对当时的“台阁体”——形式主义的宫廷文学。从韩愈到李梦阳,“古文”运动都是有着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或雍容平易的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文学的积极意义。但是,从韩愈到李梦阳,他们又都逃不出同样的矛盾:他们反对形式主义,但他们自己也陷入于另一形式主义之中。
韩愈的文体“解放”运动是有进步意义的——尽管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的进步意义,而只是“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但是,也正因为韩愈自己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个“文体”解放(用韩愈自己的话,就是所谓复归自然)的真正意义,那就势所必然地也不会真正认清楚“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结果,他错误地把先秦诸子的散文当做目标,而把模仿先秦诸子作为方法。韩愈只看到先秦诸子的散文比骈文自然得多,却不知道先秦诸子散文之所以能够那样自然,是力求接近当时的口语之故。韩愈的时代,距离先秦诸子的时代已经有千多年,其通用的语法、语汇、语音,都有了很大的改变,因而韩愈所欲“复”的“古”,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实在和骈体同样地难懂。这是韩愈所不曾理解,或者是不在他的考虑之中的。因此,在我们看来,反对形式主义的韩愈, 。
(选自茅盾《夜谈偶记》,有删改)
下列是作者对韩愈古文运动功绩的评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
B.反对阿谀粉饰、纤巧侬丽的文学 |
C.把文体从骈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
D.古文运动把散文重新送进艺术之宫 |
E.提倡以接近人民口语为文体的散文
下面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是一个以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文化传统为目标来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文体解放”运动。 |
B.在韩愈之前,也出现过反对“台阁体”这种形式主义宫廷文学的“古文”名家,但他们却都没能像韩愈那样发起运动。 |
C.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等人都反对形式主义文风,但都陷入了另一种的形式主义之中。 |
D.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并没有真正认识“文体解放”的目标和方法,因此也自然不会意识到“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 |
E.韩愈倡导文体改革运动的目的,是通过模仿先秦诸子散文,反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尊儒卫道。
为什么说“史家称韩愈的运动为‘古文’运动,实在倒是很确当的”?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结合全文,完成以下两小题。
(1)文体解放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2)在文末横线上补写一句话,要求符合行文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