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高中语文 / 试题详细
  • 更新 2022-09-03
  • 科目 语文
  • 题型 文言文阅读
  • 难度 中等
  • 浏览 469

请阅读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完成下题。
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① 赵郡:今河北省赵县。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② 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④ 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⑤ 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⑥ 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遗:赠予
B.辱以顾余辱:侮辱
C.若不可极者也极:用尽
D.既得之于心矣得:契合

下列各组句子里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吾其还也
B.孰有甚于予乎\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C.特以文不近俗\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则于是焉\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下面是对这篇赠序的具体分析理解,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叙述好友苏轼向他推荐蜀之士黎安二生,不久,二生携文求见,详读二生之文后,作者觉得黎安二生堪称“魁奇特起”之士。第2段叙述黎生在将外出做官之际,因他与安生“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请求作者为他们“解惑于里人”。
B.第4段为议论,就黎生所谓里之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而发。作者明确指出自己的“迂阔”在于信古志道,不与世俗同流,不怕世人讥笑,并希望“二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这实际上是在勉励二生要坚持学习古文,反对俗文。
C.这篇文章的“文眼”是“迂阔”二字。从行文上来看,全文紧紧围绕“迂阔”二字来写;文章议论的唯一中心,也在于“迂阔”二字;文章的主旨,也是为了表达对于世人所讥笑的这种“迂阔”,作者自己是矢志不渝的。
D.此文本来就是为自己不合世俗、怀才不遇而写的,作者针对“迂阔”二字发议论,咄咄逼人,把自己心中郁积的不平和愤懑一泻无余,与苏轼、韩愈那些痛快淋漓、气势不凡的古文有相似之处。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3分)
译文:                                                                
⑵ 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3分)
译文:                                                                
⑶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3分)
译文: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请阅读宋代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完成下题。赵郡苏轼①,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