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人物访谈,完成1一3题。
对话:有时会在睡梦中哭醒
邱 敏
①记者:做救助艾滋孤儿这件事,你最大动机是什么?
杜聪: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托孤的感觉。有一次我到一个家庭,一个母亲哭着扑过来,苦苦哀求救救她那个患了艾滋病的年仅8岁的儿子。村外农田里的一座新坟头是属于因艾滋病而去世的这个孩子的爸爸。我强忍泪水对那个几乎绝望的母亲说:也许我没有能力为你的儿子做些什么,但我要确保你的儿子能有读书的机会。
②记者:你开始救助之后,就经常失眠,有时会在睡梦里哭醒,你自己的心理状态怎样? 需要求助心理医生吗?
杜聪:每一次去那些村庄都会在心里积压上一层负担,一层层积起来,解不开。所以朋友说我应当去看心理医生,但我一直没有去。调适自己,不断排解,我喜欢散步。我没有宗教信仰,但记得1997年的时候去西藏旅游,藏传佛教中有两种法器,一个代表智慧,一个代表慈悲,我很受启发。
③记者:你的救助工作在一开始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到目前为止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其实去了很多的地方,被拒绝了,碰钉了,他们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其实我们做的工作,中央政府是非常支持的,但地方上有一定的阻力。
④记者:面对这么多困难,你想过放弃吗?(三槐居搜集)
杜聪:确实有时候觉得,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做这个工。有一年我们为了赶路,坐了一个晚上的车,而且那个冬天很冷,整个晚上都在车里面颠簸,而且又是我的生日,我也想念我自己的家人,也是在赶路,很冷,又冷又饿,又是春节,我就哭起来了,觉得我那么辛苦到底是为什么?但想起那些坚强地面对人生逆境的孩子们,我对人生亦变得更积极乐观。那些孩子真的很坚强,家里最大的孩子往往就是一家之主了。
⑤记者:你有没有想过要做多久?
杜聪:刚开始的时候,我设想的(救助艾滋孤儿)是三年,但现在我们在做未来十年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工作真的很艰巨。
⑥记者:我们看到丛飞的例子,会遇到一些道德水平不算很高的对象,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比较灰心的情况?
杜聪:帮助的人里有素质高的,也有不高的,所谓的农村刁民。但大部分我所接触的人都是很好的人。
⑦记者:你现在到处演讲,力图让社会对艾滋病的氛围有所改善,你不觉得以一人之力来面对整个社会目前现状,有一种“唐·吉诃德的感觉?
杜聪:我经常举海星的例子,可能海滩上有成千上万快要被干死的海星,我们只能一个个把它们抛到海里去,可能对整个海滩上的海星来说,我们只帮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但是对于被我们抛回海里面的那个海星,它得到了百分之一百的帮助,也是因为我们的帮助它能活下来了。每一次讲座我都觉得是有效果的,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艾滋病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做一点点事情。
⑧记者:中国的NGO(民间组织)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你怎么看他们的发展,年轻人可以怎样参与这些民间组织的活动?
杜聪:中国的民间组织、慈善团体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很难吸引人才,钱和资源都比较少。目前这一些小型的民间组织很难持续发展。对于年轻人来说,刚毕业可能觉得民间组织工资太低了,其实只要每个人有点回报社会的心,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小到给艾滋病孤儿们写封信。
附注:10年前,29岁的杜聪已经是一位银行家,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哈佛的硕士, 在华尔街闯荡的岁月,让这个年纪轻轻的香港人当上了法国一家银行的副总裁。10年后的今天,杜聪总是一个人,带着小小的两个拉杆箱,穿行于艾滋村,本来略有洁癖的他,走进一个个破败的家庭,看着村头田里的一座座新坟。
“我从来没见到这么多的苦难在这么小的地方发生。”于是,他辞去年薪百万元的工作,专职救助孤儿。4年里,他创办了智行基金会,已经让4000多名艾滋孤儿回到学校,其中已有400多个考上高中,超过100个考上大学。
(选自2006年12月1日《广州日报》)
1.根据原文,按要求填空(字数不超过所给的字格)。(4分)
在访问新闻人物杜聪的过程中,记者在第①②节访谈中,开门见山直问杜聪救助的口口口口问题;在第⑥节访谈中,运用口口的方法,推问最敏感的问题;最后两节访谈,记者以未来的前景结束访谈。
① ②
2.杜聪“有时会在梦中哭醒”。他为了什么而“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德?请结合全文,简要同答。(5分)
3.记者用“唐·吉诃德”来比喻杜聪,其用意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批评;也有人认为这是赞扬。请你从上述两种看法中,任选一种,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