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妙得
冯其庸
《三国演义》为我国家喻户晓之古典小说名著,然其成书过程,却经历唐、宋、元数代,历五百余年。晚唐李商隐《骄儿》诗云:“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晚唐已有说“三国”之“说话”。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有“说三分”之专题,霍四究即是当时说三分之专家。到元至治年间,虞氏《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就开始有“说话”的刻本,即“话本”了。所谓“全相”者.即是有全部图像也。也即是说,到了此时,已经有三国故事之人物画了。
另一方面,在金代已盛行三国戏,如“襄阳会”、“赤壁鏖兵”等就是当时的剧目,而三国戏到元代便更盛。著名的剧目有“关大王单刀会”、“隔江斗智”、“连环计”、“诸葛亮博望烧屯”、“关张双赴西蜀梦”等,这又说明三国故事人物已经在舞台上出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元《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是上图下文,图的位置只占三分之一的版面,到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就用整幅的插图了,而且刻工精良,构图严整。这一发展过程,说明三国故事从口头到书面,又从书面到图绘,诚所谓踵事增华。应该说,明代的木刻插图从艺术角度看,也是高水平的,应该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三国演义》的人物画始终没有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一样,风靡于艺林。现在一提起陈老莲的《水浒叶子》,可以说在艺术圈内无人不知;在陈老莲当时,估计不仅仅是艺术圈内,当是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叶子”(纸牌)本身就是群众性的娱乐工具。可惜《三国演义》在人物绘画造型上,始终没有出现像陈老莲的《水浒叶子》这样的高峰,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空白。
吾友汪观清先生,近作《三国演义》绣像五十幅,故事十幅,结构精严、形象生劫,于三国群英,个个赋予个性,即使小儿观之,亦可辨其为刘、关、张、赵、马、黄或孔明、周瑜、孙权、曹操也。其所绘战争场面,或舳舻千里,或骏马嘶呜,如见当阳之尘土,如观赤壁之烈火,如闻西城之琴韵。
噫!昔年三国之纷争:茅庐之擘划,三分之筹策,隔江之用计,六出之忠贞,五丈之遗恨。吾一一于纸上得矣,于是乎吾益信吾友汪观清先生之妙笔神技,能致神于千载之上也!
《三国演义》得此妙绘,则千年之历史空白至是而得补,从此,陈老莲亦不得专美于前矣!
1、下面对文中第一段中的“说话”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指当时说书艺人在群众中进行说书的口头艺术。
B.指当时说书艺人进行说书表演的脚本,即下文提到的“话本”。
C.指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并有了文字记载的文学形式,相当于后来的小说。
D.指孩子们游戏时口头流传的一种故事。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旨在说明《新全相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人物插图十分精美,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却不见其流传,令人惊奇。
B.旨在说明明代万历年间雕虫馆刻《元曲选》的整幅插图刻工精良,构图严整,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然而此时同样表现这种高超技艺的《三国演义》人物画未见其流传,令人感到奇怪。
C.表明陈老莲的《水浒叶子》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D.说明表现三国故事的绘画不如表现“元曲”内容的绘画受到群众的喜爱。
3、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李商隐的《骄儿》诗说明了当时有关三国内容的故事到处流传,连小孩子都在讲述三国故事里的人物特点。
B.“说三分”是指评说汉末魏、吴、蜀三国三分天下之事,霍四究是《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评说三国三分天下的专家。
C.陈老莲在当时是艺术圈内无人不晓的人物,而且受到社会的普遍喜爱,因为他创造了群众喜欢的娱乐工具——叶子,并用它来传播《水浒》人物画。
D.通过汪观清先生的画作,我们从中看到了三国纷争、茅庐擘划、三分筹策、隔江用计、六出祁山、尽瘁五丈等三国故事和众多的三国人物。
4、以下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全相三国志平话》得出现表明三国的故事不但口头流传走向了文字记载,并且有了上为图像下为文字的话本了。
B.到了金代,表现三国故事的戏剧大量上演,为元代戏曲的成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如“关大王单刀会”就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单刀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C.《三国演义》的人物画之所以未能风靡于艺林,是因为它未能采取群众喜欢的娱乐形式,缺乏群众基础。
D.汪观清先生所绘的《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连小孩子都能辨出画中所绘人物是关羽还是张飞、是孙权还是曹操;所绘战争场面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因而它不仅填补了千年的空白,还将长期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