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粗犷与细腻
偶然翻阅齐白石的画册,从中得到很大的启示。
画册中有不少粗犷的意笔和精细的工笔相结合的画幅。这类作品白石老人画了不少。它们大抵是某种植物和一两只草虫结合在一起。植物用意笔,草虫用工笔。那些莲叶、树丛,大抵像泼墨似的,粗犷豪放,好像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而那些蝉、蚱蜢,则画得精细极了,那真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纤细的触须、翅膀上的脉纹、虫脚上的钩齿都历历可辨。这些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在齐白石的画册中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一些这类的作品,只画好了一半。这一半不是人们想象的那“容易画”的泼墨植物,而是那些工笔的草虫。显然在画家的心目中,寥寥几笔的泼墨,有时要比工笔画还难得多,他要留待精神特别好的时候才下笔,不幸有一些还没画成,画师就弃世了。
粗犷和细腻,意笔和工笔,概括和精巧,辽阔的背景和清晰的事物相结合,是艺术上一项重要的表现方法。以这些画为例,由于有泼墨而成的植物存在,就使人觉得那翅脉毕现的草虫不是活动在一张白纸上,而是藏身在茂密深邃的草莽和树丛中间,而这一切又使草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像这一类的表现方法,常常被许多深知此中奥妙的人贯穿到艺术各部门中去。在表现层峦叠嶂、境界深远的画幅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个须眉可辨的老人立在近处;在音乐中,有“四弦一声如裂帛”的音节,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旋律;在戏剧中,有匆匆忙忙打斗几下就过场的戏,也有一生一旦唱它半天的精工片断……那道理,原是相通的。在文学中,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前两句多么细腻,后两句多么粗犷!把这首小诗和白石老人的草虫画放在一起,你不禁惊异地发现:他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相距千年以上,所致力的艺术门类也不相同,但他们在掌握艺术法则的精髓上却是完全一致的。
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
不能离开思想和素材来谈美。既概括而又细腻,这是一种艺术表现方法,至于它所达到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它所服从的主题思想和素材如何来决定了。
从这么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我想到:
艺术要求强烈,因此概括要粗放,刻画要细腻。唯有如此,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艺术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简要概括和精雕细刻都要求我们不惜功夫,有时在简要概括上所用的劲也许比精雕细刻还大些。
技巧问题归根到底离不开思想水平和生活积累,如果这些东西不足,还谈什么“由博返约”的概括凝练和神态栩栩的细腻加工呢!
(节选自秦牧《艺海拾贝》)
1、关于齐白石老人的虫草画,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 )
A.齐白石老人用粗犷的意笔画植物,用精细的工笔画草虫。
B.植物是用大笔饱蘸了墨汁随便挥洒而成的,而草虫则是刻意求工画出来的。
C.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D.植物为草虫提供了活动的背景,使小虫显得更加玲珑小巧。
2、作者从齐白石意笔和工笔相结合的画幅中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答案不妥当的一项是( )
A.粗犷和细腻的笔墨结合在一起,使植物和草虫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B.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概括必须粗放,刻画必须细腻。
C.只有概括粗放,刻画细腻,才能干净利落而又形象饱满。
D.事物是辩证的,因此用来反映事物的方法也应该是辩证的。
3、齐白石那些没有画完的画,给作者的启示是什么?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常人认为泼墨意笔容易画,精细的工笔难画,其实意笔比工笔难画。
B.在齐白石的心中,精细的工笔易画,泼墨的意笔难画。
C.齐白石精神状态好的时候才画泼墨植物图。
D.简要概括往往比精雕细刻更难。
4、文中说:“有人把这道理归纳为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之类,我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妥当。”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当?下列答案恰当的一项是 ( )
A.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不能包含音乐、戏剧、文学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
B.因为粗犷和细腻不是什么“粗犷的美”、“柔细的美”。
C.因为“粗犷的美”、“柔细的美”这样的说法,有忽视思想和素材的倾向。
D.因为思想和素材才是决定“粗犷的美”和“柔细的美”的唯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