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赤脚的孩子
黄昏了。慢慢地,像是偷偷地走着,紫丁香色的阴影落了下来,罩着森林。巨大的日轮在黄金和暗红的血的急流中快烧着了。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看哪,那些赤脚的来了。三个,四个,六个。拖着装满了木柴和枯枝的小车,他们绷紧了他们年轻的身体上的筋肉。帽檐撕破了的帽子,打着黑色的补钉的灰色的裤子,他们的血管紧张得像船上的桅索一样。额上流着汗。城市又那么远!幼小的奴隶们,在你们的穷苦的羁轭之下,孩子们眼里燃烧着老人的安静的悲哀。城市很远!很远!许多写意的人要在你们身边走过。他们的汽车都要在你们身边开过去,他们一生中从来不曾尝过苦难的日子——他们,使你们受苦的他们。他们知道什么?在佳姆——戈利雅的大饭店里,音乐队奏着乐,在别墅里,那么舒服,又那么开心!饥饿这黑鬼并不向那里伸手。烦恼也不在那里织着涂胶的网。他们知道什么?……
“妈妈,这些孩子为什么拖着车子?”一个在汽车里的小小的写意的人问着。
“已经是冬天了,他们拖木柴去。”
“他们不觉得太重吗?”
“不,亲爱的,他们已经弄惯了。”
那些赤脚的停下了,喘着气,满脸怨恨地望着,又拖起了他们的小车。他们用袖子揩去额上的汗,脏黑的脖子上的血管涨大了,又向前走去。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灰色的、窒息的灰土……在第二辆车子的木柴上,坐着一个小小的助手——蓝眼睛的小姑娘。血,暗红的血迹,在她的小脚上凝结了。但是,她只望望天,望望田野,微笑着。你对谁笑,金发的小奴隶呀!对苦难……对你雪白的、天真的灵魂,你笑着。你青春用了温柔的、天鹅绒一样的眼睛望着。可是明天?明天,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而且,拖着小车,这里看到黑暗的苦难,那里看到虚荣和永远的欢乐,你就不再微笑了。阴影要罩上你的天真的脸,湿润的眼睛露出了仇恨,你就跟着你的褴褛的哥哥们,举起了你的小小的、黑黑的、握得紧紧的拳头:
“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作者为保加利亚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斯米尔宁斯基,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
1.文章第一段“他们知道什么”之后用了省略号,试依据内容想象补出作者略而未明的内容。
答:
2.本文善于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人和物的内外特征。请着重就下列各句中加点部分作简要说明。
(1)大路像是死了的灰色的蛇,在静下来了的田野里躺着。
(2)一阵阵的灰土掩盖了他们,像生命一样的灰色的、窒息的灰土……
(3)生命的灰色的急流就卷去了你的青春,也一样卷去了你的微笑。
答:(1)
(2)
(3)
3.“两个世界!一个是多余的!”
(1)“两个世界”分别指什么?
答:
(2)“一个是多余的”,哪一个是多余的?根据上文推断“多余”的含义。
答:
4.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有误的两项是 ( )
A.本文作者是着色的高手,无论是黄昏时的自然景物,还是小奴隶的衣、面、手、脚,都着上了鲜明的色彩,其中“灰色”为基调,形象而深刻显示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悲惨命运。 |
B.本文善于在对照中增强表达效果,如:小奴隶的“受苦”与城市贵族的“舒服”,“写意”孩子的关心与孩子妈妈的同情,拉车孩子的“怨恨”与车上小姑娘的“微笑”。 |
C.作者对“金发小奴隶”的感慨,由近及远,由虚到实,既是对其不幸命运的慨叹,也是对广大奴隶的劝导,劝导他们“握紧拳头”,用自己的斗争,早日摆脱那个“多余”的世界。 |
D.本文人称变化灵活,如第一段里先称“赤脚的孩子”为“他们”,后改为“你们”,倒数第二段先称“小姑娘”为“她”,后改为“你”。这样变换在区别对照之中叙述更清楚,抒情更鲜明。 |
E.本文借一个场景,将奴隶与贵族、奴隶现状的描写与奴隶未来的思考结合起来,主题鲜明而深刻。句式灵活多变,文句意蕴深厚,富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