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两国长期交往的历史中,两种对立的中国观在美国交替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以前,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往来。但这一时期……中国出产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在北美殖民地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们把中国的美好形象传达给美国人。……如果说《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的古老、文明、智慧、富庶的中国仅仅给美国人一个直观形象的话,伏尔泰、莱布尼茨和魁奈这些美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则从理论上建立了中国在美国人思想中的崇高地位。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后,美国人开始有机会亲眼目睹中国的“庐山真面目”……中国崇拜偶像,盛行迷信,笃信吉日以及一夫多妻……他们发现眼前的中国与耳闻的中国相去甚远,顿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
材料二 战争爆发不久,《纽约时报》在一篇社论中满怀希望地说,尽管美国最初遭受了损失,但它决不是孤立的:“我们有像中国那样忠诚的战友,它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力资源……中国依靠其吃苦耐劳、足智多谋的人民,将十倍地报偿我们以前给它的援助。……”长期以来一直备受美国蔑视和施舍的中国迎来了最佳时光。
材料三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
材料四 美国公众对中国、日本、俄罗斯的感情“温度”
年份
|
中国
|
日本
|
俄罗斯
|
1990年
|
45
|
52
|
59
|
1994年
|
46
|
53
|
54
|
1998年
|
47
|
55
|
49
|
2002年
|
48
|
60
|
55
|
——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
(1)根据材料一,概括1784年以前美国人可能通过哪些渠道了解中国?“中国皇后号”来华后,中国社会的哪些现象可能“令第一批美国商人产生一种失望感”?(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简要分析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6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公众对中国的感情“温度”的特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