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读史,断定正误,错的一组是 (1) (2) (3)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二和图三反映当时美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产生的原因有哪些?(2)为应对这一事件,美国罗斯福政府采取什么对策?其实质是什么?(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上述案例中借鉴什么经验或教训?
【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较符合实际?(3)你认为应如何评价双方的战争责任?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有何重要意义?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有位外国史学家将日本与中国进行对比,认为日本的变革有这样一些优势:“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有利于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外国的压迫,不像中国内地诸省长期以来很难受到西方的影响。此外由于日本有向伟大的中国文化借用某些东西的悠久传统,因而19世纪同样的借用西方世界的东西时,发生的冲突较少、痛苦较小。而且,开明的天皇政府具有改革的决心。”“同中国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的“要义”。——《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1)材料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之所以取得成功,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优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没有深入、持久进行的原因。(3)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关键原因是什么?
我国积极开展对外交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在道光时代(1820—1850年)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拓展了新中国的国际空间,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表中的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的时段。(例如,D时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时段不是选择作答的内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一所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外法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什么?(2)任选A、B、C中的一个时段,分析在该时段我国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