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有“小型、小规模”甚或“地下工厂”的意思。它最初出现在IT行业,人们把山寨机等同于仿冒、仿造产品,把生产山寨产品的“山寨厂”等同于造假制假的厂家或作坊。紧接着“山寨风”刮遍商品市场,凡非正规厂家生产的东西都被贴上“山寨”的标签,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山寨”产品。随之而来的是“山寨”浪潮冲击其他领域,出现了“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等。各类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发行量和写出的文章吸引读者眼球而无限放大“山寨”一词的内涵、外延及功效,把凡模仿的、盗版的和恶搞的都与“山寨”联系起来推波助澜,形成“无处不山寨”的奇特现象。
或许,我们不能否认某些“山寨”产品对先进技术的借鉴和吸收,不能否认某些“山寨”产品走平民路线、面向草根的低成本创造;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肯定“山寨”产品的仿冒、仿造和造假,不能因此而肯定山寨产品逃避监管、钻政策空子、扰乱市场秩序、谋求不公平利益的做法。“山寨”产品因其大多出自非正规厂家或作坊,仿造的成本一般较低;因其打政策的擦边球,较易形成地下交易;因其仿冒速度快,时常让人产生以假乱真的错觉;因其价格低廉,吸引了不少消费群体。而那些超出商业范畴的恶搞之“山寨”形态,要么是哗众取宠博人之乐,要么是出此怪招惹人注意。凡此种种,已是不争的事实。耐人寻味的是,众“山寨”产品制造者以及超出商业范畴的恶搞之“山寨”形态,往往主动把自己的“产品”拉进“山寨”行列。某些媒体也不甘示弱,言必称“山寨”,他们自以为遵循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报道还多少带有批判的倾向,意在提醒受众理性对待“山寨”产品并启发受众对“山寨现象”的思考。事实上,山寨产品的仿造者以及恶搞者、各类媒体各怀心机,皆挥舞着“山寨”这条鞭子,只不过前者抽打的是原本脆弱的商品市场和还缺少鉴别力的消费者,后者抽打的是竞争日趋激烈的传媒市场和对媒体有几分迷信的受众。其结果是仿造者赚了个盆满钵满,恶搞者得到了某种畸形满足,媒体客观上被利用且在很大程度上帮了仿造者以及恶搞者的大忙。一些消费者和受众难辨真伪,盲从“山寨”,贪图“山寨”产品便宜,追求“山寨现象”新奇,最后上当受骗、吃尽苦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包括广大消费者和受众,都应该勇于拿起鞭子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
不承认“山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商业现象是不现实的,而能否称“山寨现象”为“山寨文化”还应打上一个大问号。“山寨”不是一种文化。“山寨”产品的仿冒者和恶搞“山寨者”做梦都奢望人们把“山寨”与文化联系起来。就目前掺杂太多商业气息之“山寨现象”的种种情状判断,“山寨现象”最多只是一种商业文化现象,绝对不是一种文化。“山寨现象”能否成其为文化,要看“山寨现象”的走向和发展趋势,要看“山寨现象”与主流文化碰撞中融合的步伐与程度,要看“山寨现象”能否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提高、认同与检验。
(选自《新华文摘》2009年13期,有删改)
13.下列关于“山寨”产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寨”一词原是“小型、小规模”“地下工厂”的意思,现在人们把“山寨”产品与仿冒仿造的产品划上了等号。
B.大多数“山寨”产品出自非正规厂家或作坊,它仿造成本低,仿冒速度快,打政策的擦边球,扰乱了市场秩序。
C.有些“山寨”产品走的是平民路线,面向普通消费者,因价格低廉受到不少消费群体的关注。
D.“山寨”产品也许有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吸收,因此说它在逃避监管、谋求不公平利益是不正确的。
1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等都是一些贴上了“山寨”标签的模仿者、仿冒者或克隆品。
B.许多“山寨”产品仿造者以及超出商业范畴的“山寨”恶搞者,他们为了各自的目的往往主动给自己的“产品”贴上“山寨”的标签。
C.“山寨”产品的仿造者极力想把“山寨”与文化联系起来,是因为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利益。
D.“无处不山寨”的“山寨现象”目前不是一种文化,如果它能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提高、认同与检验,也许将来能成其为文化。
15.简要归纳各类媒体“言必称‘山寨’”的目的,不超过40个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作者认为“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包括广大消费者和受众,都应该勇于拿起鞭子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请从消费者和受众的角度,谈谈为什么要“拷问自己的心态甚至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