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做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缲。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及人同本身的和解。联系材料,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以全国10.7%的土地乘载了全国28.1%的人口,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中部地区却出现了经济放缓的趋势,位于中国版图中心的这一地区正面临着“凹陷之忧”,直接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全面小康的实现。为此中央经济会议决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部崛起是一个宏大工程,必须统筹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实施。必须紧紧依靠中部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时国家应加大对中部地区的投入,并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从辩证法的角度,分析材料体现的哲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国语言特别是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在我国逐渐增多,并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均占有重要位置,对此有人予以肯定;而有人认为,我国的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应用水平体现着和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和素质,关系未来教育文化的发展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应纠正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进一步加强祖国文字教育,扩大其在世界上的影响,这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分析应如何对待民族语言与外国语言的学习。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困扰,圆了温饱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民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上述论断体现了哪些矛盾分析法?又是怎么体现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奋斗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和政治本色。每一位公民,都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工作和生活之中;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1)请运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要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2)运用有关哲学观点结合材料说明在新时期怎样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中国青年的最高荣誉——“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贺福初在和首都大学生座谈人生时讲到,我已年届不惑,我最大的不惑是四个字——“输入”“输出”。人在步入社会前,需要社会对个人的“输入”;但当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知识后,走出校园,就应该对社会“输出”,就必须对社会“输出”,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幸福而“输出”。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输入”“输出”的含义是什么?(2)怎样理解“应该对社会输出”和“必须对社会输出”?(3)在实践中,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输入”和“输出”?